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少年便是闰土……

        ……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批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鸽,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极好!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

        ……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唯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中年闰土与“我”不能像儿时那样平等、自由交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了;也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不少于三种)。

    “中年闰土”“我”“母亲”这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谁?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天真的童年值得回忆,童年的友谊更难以忘怀。请结合你的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写出童年友谊的珍贵或美好。

    童年友谊的珍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习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①他身材很高大;②青白脸色,③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3.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军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烈,使金属获得物质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二十九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500把上品军刀,并挑选500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500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500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500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500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应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500位母亲不是正倚在500扇门边,殷殷瞩盼着500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簌然涌出,“砰”的一声,他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长!”

        军务处长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500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7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二十九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二十九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将全文分成3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军刀的故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侯万山回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结合上下文,对这句诗的正确理解应是什么?
    倒数第3段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最后一句话对全文的中心、结构起了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命系悬壶

    陈源斌

        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下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下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下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挣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鸟,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尔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累,中了重毒了——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剌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很明显这是药不对症,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似的,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注】①汉代以后,民间药铺或诊所门口大都挂一个药葫芦即“悬壶”,以此作为卖药行医的标志。题目及文中的“悬壶”即为“行医”之意。

    小说内容看,题目“命系悬壶”的含义是什么?
    古镇人们眼中,姚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本文多处透露出的“言外之意”是姚五并非神医,试举出两处简要说明。
    从文中找出一处细节描写,并加以赏析。
    小说意蕴丰富,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答出两点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窠八哥的谜

    牛汉

        小时候,我不会养鸟,缺有探险和猎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墙上出现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寻找。果然,听到了一丝很稚嫩而清脆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顺着细微的声音找去,终于望见了在高高城墙上的一孔洞穴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畔上,好看极了。我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梯子够不着,从城上用绳子缒下来一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起头望着那一窠神秘的八哥。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墙面上已经有一些砖朽烂成窟窿。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相信自己会手扣着脚登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

        我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嗖的一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反抗。

        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够着八哥了。

        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息。前几天,我已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洪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在歌唱。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粗糙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

        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我顿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经飞走了,已经移居到不可知的远方。

        叫卖黄酒的小栽根告诉我,天亮前后他看见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个方向飞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伤心地趴在城墙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还没长到该出飞的时候,它们如何在大鸟翅羽的扶托下逃到了远方,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我为它们担忧。

        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见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叫着,扶托着它们不会飞的蜂王,像金黄色的云朵从天空飞过,后来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树下,父亲用涂了蜜的大笊篱把抱成团儿的蜂小心地收了下来,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养在西房的屋顶上。

        我想连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托着蜂王飞,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扶托着飞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们能飞得很远。我在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没有发现八哥的踪影。它们究竟飞到了什么地方?难道真的飞过了滹沱河,飞到了二十里以外远的北山上?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如何能神奇地飞到了远方?

        前几天,有个诗人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是小鸟自己飞的。在灾难面前,翅膀一下子就会长大长硬。”

        我有点相信这个解释了。

        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

    (选自《向着太阳歌唱》有删改)

    【注】①窠(kē):鸟兽昆虫的窝。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往下送。③笊篱(zhào lí):一种工具。

    “一窠八哥的谜”主要指什么?对此可能的谜底有哪两个?
    本文作者对八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第一段对小八哥做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结合上下文,谈谈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

    ②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6. 下边是一幅有关“世界读书日”的漫画,请说说标题“借‘光’”的妙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米(节选)

    飞花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颗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我收拾好毛巾、水壶、饭盒,催促道。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像压着一座山似的。

        突然,我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我赶紧把剩下的力气都用到腿上,好容易站稳了,但肩上的担子还是倾斜了一下,洒了好多米出来。

        “啊,怎么搞的?”母亲也放下担子走过来,嘴里说,“我叫你不要挑这么重的,你偏不听,这不是洒了?多可惜!真是败家精!”

        “败家精”是母亲的口头禅,我和弟弟干了什么坏事她总是这么数落我们。但今天我觉得格外委屈,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在这等会儿,我回家去拿个簸箕来把地上的米扫进去。浪费了多可惜!拿回去可以喂鸡呢!”母亲也不问我扭伤没有,只顾心疼洒了的米。

        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她向来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虽然也心疼我,嘴里却非要骂我几句。想到这些,我也不委屈了。

        “妈,你回去还要来回走个六七里路呢,时候也不早了。”我说。

        “那地上的这些米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装在这里面好了。”

        母亲笑了:“还是你脑子活,学生妹子,机灵。”

        说着,我们便蹲下身子,用手把散落在地上的米捧起来,放在草帽里,然后把草帽顶朝下放在谷箩里,便挑着米继续往家赶。

        回到家里,母亲便忙着做晚饭,我跟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父亲听了,也没抱怨母亲,只说:“那些米贩子也太黑了,城里都卖一块五呢,把价压这么低!这么挣庄稼人的血汗钱,太没良心了!”

        我说:“爹,也没给你买药,怎么办?”

        父亲说:“我本来就说不必买药的嘛,过两天就好了,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

        晚上,父亲咳嗽得更厉害了。母亲对我说:“琼宝,明天是转步的场,咱们辛苦一点,把米挑到那边场上去卖了,好给你爹买药。”

        “转步?那多远,十几里路呢!”我想到那漫长的山路,不由有些发怵。

        “明天你们少担点米去。每人担50斤就够了。”父亲说。

        “那明天可不要再卖不掉担回来哦!”我说,“十几里山路走个来回,还挑着担子,可不是说着玩的!”

        “不会了不会了,”母亲说,“明天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辛酸和无奈,我听得出来,但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我自己心里也很难过,有点想哭。我想,别让母亲看见了,要哭就躲到被子里哭去吧。

        可我实在太累啦,头刚刚挨到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甜。

    用一句话简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展开情节?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辛酸和无奈”一句中,“母亲的话”指哪句话?“辛酸和无奈”表现在何处?
    任选一角度对最后两段略作赏析。、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的家庭很富有,也许你的家庭像“琼宝家”一样困难,请结合自己的情况简要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体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方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磨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9.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子。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10.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天子之(zhāo)当(tú)掌事
    B: 按(pèi)徐行祖(dí)北伐
    C: 禽(gǔ)厘(gěi)千人廪
    D: 形貌(yì)丽公输(bān)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