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文轩    舍:舍弃。
    B: 哉        善:好。
    C: 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寇:强盗。
    D: 虽杀臣,不能也     绝:灭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2.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练习

        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3. 填空。

    墨子,名,相传为战国时期国人,后长期居住鲁国,是家的创始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4. 下列划线字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输(pán)敝(yú)(zhàng)木
    B: 至于(chén)短(hè)(fù)鱼
    C: 禽(gǔ)厘守(yù)(pián)楠
    D: 不(jiàn)我犀(ào)木(diē)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5. 给下面句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子墨子闻之,于鲁。(    )

    A: 由躺而坐或由坐卧而站立
    B: 出发、动身
    C: 发生
    D: 长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公输
  • 6.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

    ——续《孔乙己》

        孔乙己低着头,坐在地上喝完最后一口酒,拖着断腿,用“手”慢慢向外“走”去。

        “这下打折了腿,还会再偷?”

        “再偷,怕连手也打折!”

    孔乙己害怕听到这笑声,咬着牙,拖着腿,使劲向前移去,口里不停地喃喃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点灾难,何足道哉?”

        人们的笑声听不见了,他在咸亨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坐下来。小腿疼得厉害,他看了看,又红又肿,碗口那么粗,有的地方已溃烂化脓。他哭了,泪流满面。他恨丁举人:“你这个龟……”他本想说句脏话,又觉得与读书人身份不相称,改口道:“君子不记小人之过也……”

        他想到孙膑断腿胜庞涓,想到文王厄而演《周易》。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吾《四书》《五经》皆通,此难一过,天岂不降大任于吾乎?……”他痴痴地想,昏昏地睡去:他中了举,身上有很多的钱;他穿着长衫在酒店里要酒要菜,丁举人坐在侧边,还不住地低头赔罪……

        一阵秋风夹着一阵冷雨,雨水湿透了孔乙己那身破夹袄,惊醒了孔乙己的酣梦,他看了看天,雨密密地斜织着;他看了看山,一片灰暗。他伸了伸腰,自我陶醉道:“此梦吉兆……”便又鼓足劲,拖着断腿向前“走”去。

        风大了,雨大了。孔乙己在一条深谷边停了下来。身子筛糠似的抖,手僵得弯不过来,“行乎哉?疾行也。行乎哉?疾行也。”他一边催促自己,又一边向前爬去,爬啊爬啊,又冷又饿的孔乙己爬不动了,冻僵的手再也无力支撑那满是泥浆的身子,他倒了下去,滑入深谷……

    本文中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相对照是否合乎情理?请予以简要的说明。
    本文对孔乙己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否符合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的性格?请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7. 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不!”

        一直低头不语的周华,终于表态了。她晃动着涨得通红的圆脸,一对翘起的小辫子不住地颤动。

        崔大妈苍老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她盯着面前这个文静、稳重的姑娘,打心眼儿里盼着她能点点头,同意留在街道幼儿园里工作。

        “我说姑娘——”

        “她大妈呀,这样吧,让我们华子再考虑考虑。”周华的母亲心里很清楚,现在谁再说什么也没用,除非女儿自己回心转意。因为,她看见了女儿每当做出什么决定时那种习惯的神态和动作:红润的双唇用力地抿着,右手捏住衣角,在左手的食指上缠了好几圈。

        “那也好。华子妈呀,”崔大妈一把抓住周华母亲的手,“华子姑娘要是能在这干,可是孩子们的福气呀——有文化,又能唱会跳。您说,这些孩子跟我们两个老婆子能学出什么来呢?家长们可有意见了!这不,街道同意给两名待业青年,还拨了一笔款,说也要开——开开新局面……”

        周华低着头悄悄溜了出来。她心里慌乱,又有些羞愧。昨天,她在街道主任面前做了坚决的表示:为祖国分忧!可是,这一间半破旧的房子和两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使她的心凉了半截。

        “奶奶教你们说歌谣,好不好?”

        “好!”

        孩子们的欢呼声吸引了周华。她抬起头,隔窗向屋里望去,只见20多个孩子围坐在一位白发稀疏的老人身边,老人转身随地擤完鼻涕,两个手指在衣襟上蹭了蹭,操着一口山东腔说道:

        “高级烟,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扯着嗓子跟了一遍.连声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后两个字,不仅阳声变成了去声,还略带滑腔。老人接着教下去:“上茅房,没有纸,一抓抓了一手……”’

        周华实在听不进这庸俗、无聊的“歌谣”,她紧蹙眉头,双手捂住了耳朵。她万万没有想到,祖国的未来在这个幼儿园里学的竟是这些东西!可是,孩子们却在前仰后合地笑个没完。天真的笑声,犹如一把把钢针刺扎着周华的心……

        顿时,一股热流从心中涌出,她毅然地推开了屋门,朝老人和孩子们甜甜一笑……

        “华子,走吧!”周华的母亲在院子里喊着。

        周华转身望了母亲一眼,忽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羞涩地低下了头。她的右手又握住了衣角,在左手的食指上不住地缠着。

        一个轻微的声音从她用力抿着的双唇间挤出:

        “不……”

    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惟妙惟

    小说中写小孩模仿老人唱庸俗的“歌谣”,意在写什么?
    小说中有两个“不”字,含义不同:

    第一个含义是:

    第二个含义是:

    于本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问道:“孔乙己,你当真的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后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俞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 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
    作者用深刻、生动的笔触把孔乙己介绍给了你,让你认识了他。请你结合选文说一说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出他三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选文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这一特点的。
    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说一说这两种说法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人、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9. 阅读下文,完成统习。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股冷风骤雨。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玻璃窗,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地坐着,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脸和他们的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

        车厢里一下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声轻气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娇小的她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地笑了,笑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的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响更亮。

        “玻璃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乘客们都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边上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好,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个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高中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捏得暖烘烘的。这上面的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个人。

    这篇小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歌颂了什么人物?
    这篇小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文中人物语言简洁,很有个性,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请根据人物语言特点,在横线上填一个能体现人物神态、个性的词语。

    ①“你去吧,我来!”大汉地说。

    ②“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地说。

    ③“玻璃修好了?”盲人夫妇地问。

    ④大汉边上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地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

    这篇文章也多次写到“笑”,请揣摩不同人物笑的含义,并说说作者这样写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请就这篇文章的构思、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了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正在卖着好价线,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临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找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释】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济(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标题“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文中的“父亲”给你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①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②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