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作者是;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五首课时训练
  • 2. 根据意思补充句子

    ①当好朋友要离你远去,你将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作为临别赠言,鼓励好友乐观地面对新生活。

    ②《夜雨寄北》中既能表现作者孤独苦闷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句子是:

    ③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历史是要向前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的句子是:

    ④《淮上与友人别》一诗中烘托离人特殊心情的句子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五首课时训练
  • 3. 补充句子

    ①来日绮窗前,

    ②君问归期未有期,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④与君离别意,

    ⑤海内存知己,

    ⑥扬子江头杨柳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五首课时训练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博学而志(        )      ②疏食饮水(        )

    不习乎(        )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从上面几则语录中提炼出来的两个成语。

    ①择善而从:    ②三省吾身: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市永川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
  • 5. 围绕名著进行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七年级某班以“温情与批判”为专题设计了对《朝花夕拾》的探究,请根据下表的内容提示,任选一篇,谈谈鲁迅先生的“温情”或“批判”。

    篇目名称

    内容提示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批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五猖会》

    背书、看五猖会

    《父亲的病》

    庸医治病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

    《无常》

    活无常、“正人君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 6.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羚羊木雕》一文通过对人物的恰当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征的人物,比如,不怒自威的妈妈,急躁严厉的爸爸。
    B: 《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 课文《春》描写了春天草花风雨等美好景色,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在迷惘徘徊之时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时的喜悦之情。
    D: 《秋天的怀念》一文的题目满含深意,令人回味。母亲带儿子秋天赏菊的愿望未能实现,母亲在秋天病逝,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赏菊时怀念母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市永川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三个段落的内容。

    济南冬天之所以“温晴”和“慈善”的两个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二段文字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你能够说说“妙”在何处吗?

    你喜欢济南冬天时节的水吗?为什么?

    请你简单说说“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表达效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市永川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
  • 8. 阅读答题。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表现“我”怎样的品质?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的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市开县五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9.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世说新语》两则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撒盐空中差可        ②下车

    ③元方入门不          ④ 未若柳絮因风起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甲]文中用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乙]文中元方是从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乙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学习了乙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市开县五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10. 阅读

    如何改变艺术课被挤占?教育部:力争2022年全面美育中考

    材料一:

    未来网北京10月16 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美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材料二:

    《意见》指出,美育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幼儿善良的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的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则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意见》要求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节选自腾讯网,有删减)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你觉得本文标题“如何改变艺术课被挤占?教育部:力争2022年全面美育中考”拟得怎么样?请简述理由。
    “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针对这一现象,请以七年级(1)班嘉嘉的身份,请求校长解决艺术课被挤占的问题。要求:150字左右,别忘了礼貌语言和自我介绍哟。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精彩练习】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质量评价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