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写法借鉴】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文用词准确,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很有时代特色。如“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等语句,作者借用“党”“内战”这些词语,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比较风趣的同学,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他的举止言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一样的成年礼

    杨利伟

        1983年初春,我正在绥中县第二中学读高二。我十八岁生日那天,学校教导主任突然告诉大家一个消息:空军来招飞行员了,条件具备的可以试试。听到消息后,我莫名地高兴又感动,想都没想就把名报了。因为正在学校上课,也没和父母商量。

       我很怕赶不上,一路小跑来到招飞行员人员所在的教室,门都没来得及敲就扑了进去。其中一个领导样的人看到我就说了一句:“这个体重和身高都够了!”我当时心里就有了底气。

       果然,我通过了初选,我不得不把参加选飞行员的事告诉母亲。母亲有些犹豫,但看我高兴,就说:“那你就去吧,选不选得上,检查检查身体也挺好的。”我后来理解了母亲的做法,她既不想直接拒绝我,也不想让我因为选不上而有太多失望。

       复选的全部过程都相当顺利,结束后,六十个人只剩下二十人,我是其中之一。最后一项是检查眼睛,需要散瞳,那时候药水没现在这么先进,为了保护眼睛,散瞳后得戴一星期的墨镜,所以每人发了一个。

       我戴着墨镜飘回家告诉母亲,体检通过了,入选了。母亲有点惊奇地打量了我一下,这份惊奇让我心里相当得意。当时父亲正在外出差,母亲说:“也不知道你爸让不让你去。”这让我开始有些隐隐地担心。母亲多少会担心当飞行员的安全问题,她知道这是个危险的职业。

       等到三选之后,连同我在内,绥中县只剩下六个人。母亲专门发电报把在外出差的父亲叫回了家,一起商量怎么办。我知道母亲发电报了,心中开始了度日如年的等待,直到父亲归来的那一天。

       父亲问我:“利伟,你真的想好了要当飞行员吗?”我心意已定,斩钉截铁地说:“我愿意去做飞行员。”父亲沉吟片刻,决定尊重我的意愿,对母亲说:“他就喜欢这个,你不让他报,以后后悔怎么办,让他去吧!”

       得到父母的许可,我继续参加招飞的所有测试。最后,我终于被录取成为飞行员了。我们绥中县有五个人同时被录取,这成了当年全县的大新闻,报纸和广播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们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家乡的名人。

       对于这一切,我仿佛沉浸在梦游的感觉中,突然实现了童年的梦——可以去开飞机了,我将成为飞行员了,真不可思议!

       可飞行学院究竟是什么样,我又难以想象。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跟着大家登上了离家的火车,潦草地挥别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从此去向辽阔的远方,去向高远的天空。

    (摘自《意林·成功书》2013年6月)

    题目中的“成年礼”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我”被录取为飞行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按顺序用两字词语分别表述。

    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心中开始了度日如年的等待”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航天员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同学们要自撰一副对联赞颂英雄杨利伟,上联已想好,请对出下联。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3.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接(jǐ)    积(xù)    山(sháo)    头(kē)
    B: 台(fǔ)    门(yá)    把(bǐnɡ)    听(sǒnɡ)
    C: 舍(shī)    晓(yù)    吓(tònɡ)    止(è)
    D: 慷(ɡǎi)    丧(jǔ)    宿(shàn)    懒(du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4. 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目前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还有余粮。
    B: 她把大家说得捧腹大笑,而自己却一本正经地继续说下去。
    C: 对于他所做的可耻的事情,我不可抑制地怒不可遏起来。
    D: 虽然太阳系内的名字起得比较出格了,但精心挑选的名字引经据典 , 令人难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5.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同学们被少年毛泽东的读书热情深深打动了,班内决定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宣传读书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

    【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现状调查表

    学段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

    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

    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要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6. 阅读课文《毛泽东的少年时代》12~19段,回答小题。

    在毛泽东反抗意识和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哪些书籍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堂里的先生和毛泽东的父亲喜欢让毛泽东读什么书?各有什么目的?

    少年毛泽东擅长思考,对问题有独立见解,在选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的?

    你是怎样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意的?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你对此有何感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7.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克勤克捡   游行示威   性情暴燥   慷慨厚道

    意见分岐   粗暴严厉   温顺训服   严加防范

    错别字

    改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时训练
  • 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_______的碧草、_______的流水、_______的睡莲、_______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第⑥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来自哪两个方面?

    阅读第⑦段,完成题目。

    ①根据上文,“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句中“这样的眼光”具体指的是

    ②用“这样的眼光”看苏州园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结合本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自传课时训练
  • 9. 阅读课文《鲁迅自传》2~4段,回答小题。

    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从文中分别摘出语句填空。

    学医的主要原因:

    弃医从文的原因: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决意”一词表明了什么?

    选文写了鲁迅几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是什么?

    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自传课时训练
  • 10. 【写法借鉴】

    《鲁迅自传》一文是一篇自传,作者在文中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家境情况、主要经历及著述情况,语言平实含蓄,选材得当,重点突出,值得学习与借鉴。

    【片段仿写】请你写一个片段,对自己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别人对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自传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