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 、 、 等不同的感受。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同步练习
  • 2. 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同步练习
  • 3.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 , 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霁(jì)威:息怒。霁:收敛。②严装:装备整齐。③鹞:猛禽。④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逢上怒甚        

    或       

    谒告上冢       

     尝       

    与“而有胆略”中“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这篇文章写了哪两件李世民害怕魏征的事?

    看完全文,你觉得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4.                                                                                                     李  拯

    ①读罢韩愈的《劝学解》,脑海中常常浮现当年场景:国子先生韩愈晨入太学,正欲对学生传道授业,言未毕而遭学生反问,“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然而,正是在这命与仇谋的艰难境遇中,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信念,才更显珍贵。

    ②如冬梅,因寒风来袭而愈显其幽香;如煅剑,因用力敲打而益增其锋芒。在韩愈身上,勤奋是逆境的坚守,是日常的修炼,有着夸父逐日的执着,蕴含水滴石穿的坚忍。就此而言,稍有懈怠,略有迟缓,则不可谓之勤矣。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懈矣”。

    ③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常常以此自警自励。心勤而身懒,则无非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勤而手懒,则不过是眼高手低、口惠而实不至;昨勤而今懒,则必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懈怠的病菌一旦侵入,就会四处扩散,不断摧营拔寨,直到腐蚀整个肌体、攻陷精神城堡,矢志勤奋又怎能不慎独慎微?

    ④观历史兴亡之变,察古今成败之理,功败垂成也好,功亏一篑也罢,失败往往是走过了90步,却不能坚持走完剩下的10步。一部二十四史,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惰气益长,晚年沉迷佛法,终至身死国灭,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以史为镜,懒惰之害,懈怠之危,于斯见矣!

    ⑤晚清洋务大臣曾国藩,既是书斋里的饱学之士,也是疆场上的建功之将,而最令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修身功夫与勤奋精神。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坚持每天记日记,某天晚上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真可谓下流”。

    ⑥有这种自省,才能不为懈怠所缚、不为成绩所惑;有这种自律,才能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声色所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忍,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修炼,哪能轻易见到彩虹?

    ⑦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其一就是“不耻最后”。不怕梦想太遥远,就怕不能坚持到底;不怕目标太远大,就怕懒惰磨损了斗志。追逐梦想的人应该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勤奋、驰而不息,纵然山重水复,也必会柳暗花明,在险峰之上收获无限风光。

    文章开头举韩愈的事例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③节的论证思路。

    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引用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不耻最后”?

    结合文章内容,再举一例,论述我们如何能使自己不“一处弛则百处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5.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6. 翻译: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7. 翻译:故水潦尘埃归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8. 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9. 翻译:天柱折,地维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 10. 翻译:怒而触不周之山。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