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宵    秕谷    贴标签    小心翼翼
    B: 轻捷    陋巷    掉书袋    疲倦不堪
    C: 戒尺    粗犷    孺子牛    陈词烂调
    D: 脑髓    逾矩    编缉室    众目睽睽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2. 指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幺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荼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明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捅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那年中考,我也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4. 请以“最懂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论语·为政》)

    【丙】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由:即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②欹(qī)器:一种倾斜、很容易翻转的容器。③宥(yóu)座:“宥”同“右”,座位右边。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6.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挡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迷路的人指引方向________(,  ;)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________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的父亲和妹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儿写哪儿,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的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的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吗?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文章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8. 学校正在开展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花朝节的纪念

    宗璞

        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

        ②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

        ③我自幼多病,常在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④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乎并不在意,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⑤母亲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细想起来,在昆明乡下时,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不过次数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⑥旧时有一副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⑦1964年父亲惠静脉血栓,在北京医院卧床两个月。母亲每天去送饭,有时从城里我的住处,有时从北大,总是第一个到。我想要帮忙,却没有母亲的手艺。父亲暮年,常想吃手擀的面,我学做过几次,总不成功,也就不想努力了。

        ⑧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外科医生的工作没有实践过,但从日常生活中,从母亲缝补、修理的功夫可以想见。

        ⑨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有删改)

    【注】①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

    为什么说“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
    选文第④段写“我”作文中的“警句”,有什么用意?
    作者对母亲才能的叙写有详有略,请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说说结尾段有哪些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 10.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级辩论会上,意见分歧的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辩论非常激烈。
    B: 这篇文章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终于体会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意。
    C: 正如之前预料的那样,王刚在校运动会男子1000米比赛中获得冠军,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D: 各地应该重视人才,让人才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 , 尽展其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