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B: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既写景又点明季节,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借助想象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 2.  判断正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宋代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 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 4.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A: 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拟人)
    B: 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拟人)
    C: 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比喻)
    D: 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夸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 5. 补写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的名句是: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的句子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 6.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白求恩即使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与八路军伤病员同甘共苦。②在晋察冀后方医院里,白求恩是资历最老、年龄最大的医务人员。③为照顾他,晋察冀军区领导常送给他从日军那里    (A.缴获B.交获)来的香烟、罐头、饼干等食品,可白求恩每次都原封不动地送给八路军伤员。④党中央对白求恩在前线的生活十分关心。⑤毛主席在给聂荣臻的一封电报中   (A.指事B.指示):“请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⑥白求恩接到转来的电报后十分感动。

    第①句关联词用错,修改:
    第③句有语病,修改:
    给加点字注音:晋察冀(    )
    为文中横线处选择正确的词语。(只填序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精彩练习】12纪念白求恩
  • 8.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朗润    嘹亮    抖擞    干躁
    B: 黄晕    喉咙    睫毛    响晴
    C: 化妆    棱镜    干涩    澄清
    D: 屋檐    凄冷    碣石    蟋蟀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 9.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②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 10. (二)全命题作文

    请以“那盏灯”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