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 《春》的作者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C: 《伊索寓言》里的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乌龟和老鹰》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D: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唐代著名戏曲作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2. 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过零丁洋》和《己亥杂诗》不属于同一朝代的作品。
    B: 《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不属于同一诗人的作品。
    C: 《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属于同一文体的作品。
    D: 《次北固山下》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类型的作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3. 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4. 对《天净沙  秋思》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
    B: “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
    C: 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D: 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 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心旷神怡”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史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
    C: 《范进中举》《狼》分别选自《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作者分别是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蒲松龄。
    D: 《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篇作品,前者是元曲,后者是宋词,其中“天净沙”“水调歌头”分别是曲牌名和词牌名,“秋思”“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6.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都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词,词牌名是“天净沙”,题目是“秋思”。
    C: 《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D: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青蛙王子》、《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其代表之作。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的感情由悲痛焦虑变为宁静喜悦,最后昂扬奋发,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 《羚羊木雕》的插叙内容充分刻画了万芳的“仗义”形象,展现了“我”和万芳珍贵的友情,也为“我”送给她礼物作了铺垫。
    C: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著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公主》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D: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写的最为有名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8. 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 “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 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9. 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 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 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 10.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的景色,是从水面初平、等词语透露出来这一特点的。

    《钱塘湖春行》以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第句和第句是颔联,颈联(第三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即,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课《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