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周恩来同志曾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他呼吁大家团结合作。这件事发生在(    )
    A: 1949年
    B: 1955年
    C: 1972年
    D: 1979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2. 《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 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 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 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3. 下图是1972年3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当年中美两国关系的是(    )

    A: 中美冷战
    B: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C: 中美正式建交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4. 下图所示的纪念币是为了纪念(    )

    A: 尼克松访华
    B: “乒乓外交”
    C: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大国外交渐露峥嵘。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出“求同存异方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6. 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

    A: 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B: 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C: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 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7. 如图《梅开三度》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其中“甲”是什么事件?(    )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8. 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缅甸总统吴登盛指出,“……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国与国关系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是(    )
    A: 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四项基本原则
    D: 合作共赢原则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9.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是(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 美国在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部分
    D: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10.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 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