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 只注重与近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 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C: 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2. 某一份公报规定: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与这一份公报规定相关的外交成就是(    )
    A: 尼克松访华
    B: 中美正式建交
    C: 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D: 中日正式建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3. 吴建民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中写道“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反映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由于(    )
    A: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 亚非国家的支持
    C: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D: 中国外交家的努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是(    )
    A: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尼克松访华
    D: 中美建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5.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独立国家的一次盛会。下列对该会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会议主要讨论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C: 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 会址在印度尼西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6. 外交是国内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的标志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7. 1955年,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这次会议是(    )
    A: 华盛顿会议
    B: 开罗会议
    C: 万隆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8. 在一次会议后,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其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它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九二共识”
    C: 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D: 求同存异方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9.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材料二: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亿5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正常的关系敲开门户。”

    材料三:漫画《21世纪的中美关系》

    材料一表明美国对中国持什么态度?
    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为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材料三反映了21世纪中美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开展外交活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