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受热时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 降温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C: 液体蒸发变成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
  • 2. 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 气体压缩为液体,分子体积变小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
  • 3.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 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
  • 4. 如图为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示意图,设计该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     )

    A: 分子间存在空隙
    B: 分子的质量很小
    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在不断运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5. 把系有棉线的铁丝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泡,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引起棉线被拉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6.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都能使酚酞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都含有 -
    B: 食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C: 蛋白质不能在小肠中直接吸收,是因为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管壁
    D: 酒精和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期末考试试卷
  • 7. 从市场买回来的咸鱼太咸,有人说只要把咸鱼放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就会淡些。你认为可能吗?。这一做法的根据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义乌市四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月考试卷
  • 8.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D: 酒精挥发——分子不停地运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义乌市四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月考试卷
  • 9. 下列有关书本中“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未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 
    B: 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未混合前的总体积大
    C: 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即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
    D: 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义乌市四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月考试卷
  • 10. 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 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 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D: 端面锉平的两个铅块压紧后能吊起大钩码,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2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