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変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 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 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不停地运动
    C: 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不停地运动
    B: 分子间间隔变大
    C: 分子体积急剧增大
    D: 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
    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 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下列对课本中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 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
  • 7. 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量度的事物、现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没有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 电灯发光说明电路中存在电流
    B: 海绵形变说明海绵受到压力作用
    C: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量筒读数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 电磁铁能吸引小铁钉说明电磁铁有磁性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衢州市2013年中考科学试卷
  • 8.

    乙同学在家做作业时,突然闻到从厨房飘过来的鱼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烧鱼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 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形成香味感觉的部位是鼻腔
    D: 做作业的控制中心是小脑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
  • 9.

    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不能对应的是(          )

    A: 甲:放入量筒中的黄豆和芝麻,摇匀后读数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B: 乙:海绵发生形变,说明海绵受到压力的作用
    C: 丙:通电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
    D: 丁: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义乌市2014年中考科学试卷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 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克 
    D: 50mL 水与50mL 酒精混合为100mL 溶液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