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为了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海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2. 鲜花人人喜爱,鲜花保鲜成了喜爱鲜花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为了研究如何延长鲜花保鲜的时间,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相同的锥形瓶,标上 A 和 B;

    ②在A瓶中加入20ml清水和 2 粒维生素 E 形成的液体,在B中加入;

    ③在A瓶中插入一枝新鲜的玫瑰花,在B瓶中插入一枝同样新鲜的玫瑰花;

    ④将两个瓶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 12 个小时观察一次鲜花的状态,至花全部凋谢;

    ⑤另取玫瑰花重复实验。

    小明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请将步骤②补充完整:
    小红认为这个方案不合理,她的理由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3. 小明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风扇扇叶的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宽度、长度、倾斜角度等因素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去吹动同一位置的同一纸片(如图),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扇叶宽度cm

    扇叶长度cm

    扇叶倾斜角度θ

    纸片被吹起的角度α

    1

    4

    7

    30°

    35°

    2

    3

    7

    30°

    30°

    3

    2

    7

    30°

    20°

    4

    3

    4

    30°

    20°

    5

    3

    7

    45°

    40°

    该实验中用到的测量仪器有:量角器和
    实验中,小明通过观察来确定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
    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扇叶的倾斜角度、长度相同时,扇叶的宽度越大,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越大。那么他选择分析的实验组别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4. 某中学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制作出如图甲所示的水火箭,实验器材有:可乐瓶、气筒、自行车气门、铁丝、橡皮塞、水等。图乙,丙是水火箭局部和发射原理图:在瓶中装适量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架上,用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上方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高压气体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中压出,水的反冲作用把瓶推向高空。

    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水平飞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多个方案。其中的一个方案是:在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度,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飞出。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

    可乐瓶的容积:2000mL

    发射角度

    20度

    装水量(ml)

    300

    400

    500

    600

    700

    第一次距离(m)

    18.28

    19.6

    20.95

    19.95

    16.98

    第二次距离(m)

    17.42

    20.3

    24.36

    23.36

    14.36

    第三次距离(m)

    22.33

    19.58

    21.32

    21.34

    19.34

    平均距离(m)

    19.34

    19.83

    22.21

    21.55

    16.89

    ①由该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可乐瓶容积为2000ml、发射角度为20°的情况下,

    小明还想探究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是否有关,请你帮他设计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5. 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 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 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 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 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6. 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在纱布。

    【实验方案】

    I.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 1 号和 2 号,底部均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 20   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Ш.每天向 1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 号培养皿不作任何处理。

    IV.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  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每个培养皿中为什么不是放 1 粒大豆种子而是 20 粒的,其目的是
    本实验的假设是 
    设计 2 号培养皿实验的作用是
    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不能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 1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 2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7. 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8.   1984 年,科学家在四川北部考察大熊猫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奇兽----扭角羚,它与六种哺乳动物外形相似,被称为“六不像”。请回答:
    除了特殊外貌外,扭角羚还有三种基本体色:深棕色、浅黄色和金黄色,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中。
    我们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应该是(   )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 9. 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是科学探究中一次成功的案例。

    18世纪前,天花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传染病,但医生琴纳发现,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后来挤奶女工告诉他,她们挤奶时也会被感染牛痘(牛天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于是琴纳产生了一个想法(如图),这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
    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小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小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
    琴纳证实了牛痘能使人对天花产生免疫,这一发现最终使人类彻底打败了天花瘟神,这表明        (填字母)。

    ①科研成功不能凭借偶然性发现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试验性的认识活动

    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不过从今天的医学研究来看,你认为琴纳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分层知识演练(二)试卷
  • 10. 小兰为研究“影响蜂蜜粘性与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蜂蜜分别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中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蜂蜜

    在冰箱中

    在室内

    经微波炉加热

    温度

    较低

    一般

    较高

    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

    较长

    一般

    较短

    请回答:

    小兰得出的结论是:。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列图像中的(填字母)来表示。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小兰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小兰将不能直接测量的转换成可以测量的
    为了提高实验的普遍性,该实验还可以如何改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分层知识演练(二)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