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为了探究酸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

    要求

    步骤一:取2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向A试管加入l毫升稀盐酸和l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

    设置对

    照实验

    步骤二:把A、B两支试管放入37℃的水中同时将三支试管放入盛有37℃的水中,恒温水浴

    控制实

    验条件

    步骤三:10分钟后,往2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获取实

    验证据

    【问题与分析】

    正确操作后,小明观察到A试管呈蓝色,而B试管没有出现蓝色。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但同桌小丽认为,小明的探究过程并没有完整,还应该再准备一支C试管,向C试管中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和,再重复上述实验,作为对照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荣怀国际2020年初中科学3月份中考模拟卷
  • 2.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明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②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此实验中小明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小明同学制定的计划主要不足之处是没有设置对照组,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作为其对照组          
    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认为(填“行”或“不行”)。简述你的理由: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锦绣育才教育科技集团2020年九年级科学2月问卷
  • 3. 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镁条放入某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对于这一“异常现象”产生原因,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进行讨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 甲同学推测该气体可能是H2 , 于是收集气体并检测该气体
    B: 乙同学猜想该CuCl2溶液呈酸性,并用pH试纸检测
    C: 丙同学用锌粒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 丁同学用镁粉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南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卷
  • 4. 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融盐含量的变化是否料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属于原核生物)进入到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对烧熟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

    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3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3668

    5.5188

    红烧螂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mg/kg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
    硝酸盐还原菌与导致新型肺炎的病原体最大的区别是;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要使烧熟后的隔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炒菜过程中温度一般在100℃以上,你认为从生菜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会持续增加?原因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卷
  • 5. 小科在游览宁波植物园时提出了下列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科学问题是(    )
    A: 为什么有些植物秋冬季节会落叶
    B: 月季属于哪类植物
    C: 湖上游船的票价是多少
    D: 为什么夏季有些植物上方会被罩上黑色网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 6. 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①论点五②论点六③论点七④论点八

    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③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类也是变温动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 7. 金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小章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他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金老师的“估计”属于(    )
    A: 提出问题
    B: 制定实验方案
    C: 建立猜想和假设
    D: 获取事实与证据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 8. 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的活动中,同学们拉出的肥皂泡大小不一。小科认为拉出的肥皂泡大小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小科的这一想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制定探究方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慈溪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9. 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
    ①针对张丽同学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

    ②张丽将相同数量的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 然后将甲花盆放在阳光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假如张丽的假设是正确的,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10. 语馨和小娟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所示。

    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语馨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娟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语馨觉得小娟“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
    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语馨和小娟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接着,语馨和小娟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把半径为0.5m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杠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N。让质量为30g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A

    B

    C

    距压力传感器高度/m

    0.5

    0.4

    0.3

    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N

    1.90

    1.78

    1.66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实验后,她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她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科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