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遗址(河北)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同时期的燕国遗址(辽宁)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证明(   )
    A: 南方地区没有使用铁器
    B: 北方地区已经淘汰石、青铜器 
    C: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 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22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模)
  • 2.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贵族封地多达几十邑,甚至百邑以上,兵力也在数千人甚至上万人,这些私卒家兵只听命于这些大贵族。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分封制不断强化
    B: 周王室地位下降
    C: 齐国已成霸主
    D: 社会战乱频发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3. 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   )
    A: 导致了山戎的灭亡
    B: 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 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D: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衔接质量检测试卷
  • 4.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A.《中国历史(第一册)》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C.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情况表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步六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

    ……

    ……

    ……

    D.《步辇图》

    E.约1093年创作的反映契丹人

    饮茶风尚的壁画《茶作坊图》

    F.《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

    当时大批汉、回回、畏兀儿商贾进入岭北,与蒙古族牧民进行大宗贸易,使岭北行省首府和林迅速发展为漠北的经济重地。

    将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有多种方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按照示例,将以下表述补充完整。

    示例:材料C体现出,孝文帝通过改革方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D体现出,统治者通过,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料F体现出,民族间通过贸易往来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一时期,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上海市金山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5. 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出现于春秋时期,代表较高发展水平的工具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份月考试卷
  • 6.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制度创新】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工具创新】

    材料二:

    【文化创新】

    材料三: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据《中华文明史》

    材料一中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是唐朝时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分别指出其名称和作用。
    根据材料三,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阶段评估试卷
  • 7. 下列三幅地图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春秋列国形势图(公元前707年)战国形势图(公元前238年)秦朝形势图 

    A: 分封制的延续发展
    B: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 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D: 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8.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在强化中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民族交融的推动
    D: 兼并战争的加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 9.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视秦、楚等国为夷狄,而战国时期则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周天子的权威下降
    C: 国家统一成为共识
    D: 民族间的冲突剧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2022年中招历史一模试卷
  • 10. 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曹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网上学习质量调研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