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力量强大的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独尊儒术
    D: 优秀的人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学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2. 《过秦论》记载:“(泰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裹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材料中“务耕织”者能得到的奖励是(    )
    A: 免除徭役
    B: 授予官职
    C: 赏赐土地
    D: 分封诸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某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秦国进留了大量的奴隶制社会风俗,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比东方六国晚了很久。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商鞅变法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哪一条?
    最容易遭到旧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哪一条?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是哪一条?
    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点)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卷
  • 5. 如图历史信息反映的主题为(    )

    A: 春秋时期的动荡不安
    B: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 学术思想领域的活跃
    D: 早期国家的建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卷
  • 6. 作家余秋雨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元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滑渭清流。”材料说明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
    A: 沟通水系
    B: 控流发电
    C: 造福千秋
    D: 方便航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
    A: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 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春秋和战国
    B: 秦朝和春秋
    C: 战国和三国
    D: 秦初和汉初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B: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 统一度量衡
    D: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 “李王”是(   )
    A: 李冰
    B: 李世民
    C: 李渊
    D: 李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