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禁止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材料二中“魏主”是谁?材料中“一从正音”指什么事件?

    通过学习材料一秦国和材料二北魏变法,你认为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 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3. “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国家控制的是(    )

    A: 编制户口
    B: 土地私有
    C: 奖励军功
    D: 奖励生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4. 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扬《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商君”在当时哪个国家实行变法?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的内容是历史上哪个朝代推行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作用?

    材料三反映的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完善于哪一朝代?

    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市直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5.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写出两点)

    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西城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6.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处在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但主体工程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这项一直造福人类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

    A: 李冰
    B: 屈原
    C: 大禹
    D: 祖冲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西城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历史探究以下问 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中,提高军队战斗力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有哪些?对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有何作用?

    请你谈谈对改革的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8.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356年的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之后一段时间,国家出现了“国家富裕,兵强马壮”的景象。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一的改革中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根据材料二可看出“魏主”采取哪两项改革措施以改变“落后的异族风气”?

    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从以上知识回顾中,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新乡一中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9. 有人评价商鞅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奖励耕织
    B: 推行县制
    C: 编制户籍
    D: 奖励军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10.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白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