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被誉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事件是(     )

    A: 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
    B: 铁器的出现和利用
    C: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船舶的使用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5商鞅变法同步检测
  • 2.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源于(     )

    A: 西周
    B: 商
    C: 春秋
    D: 春秋战国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5商鞅变法同步检测
  • 3.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 迁都洛阳
    B: 重农抑商
    C: 奖励军功
    D: 严明法令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5商鞅变法同步检测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表明他什么思想?

    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5商鞅变法同步检测
  • 5. 阅读这段史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诽,而循礼者不足多。”

    回答下列问题。

    这段史料中的卫鞅之谁?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哪个国家的采纳和实施?其内容是什么?

    卫鞅的思想对该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5商鞅变法同步检测
  • 6. 秦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采纳了“仁政”思想
    B: 实行商鞅变法     
    C: 有孙膑为军师
    D: 修筑万里长城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4战国争雄同步检测
  • 7. 下图所示工程,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这一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郑国渠
    D: 大运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大同市一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 8. 商鞅变法既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争霸战争现实压力的必然结果,下列变法中哪一举措最能体现出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

    A: 奖励耕战
    B: 推行县制
    C: 加强刑罚
    D: 承认土地私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大同市一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 9.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大同市矿区十二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