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

    A: 翰林院
    B: 太学
    C: 国子监
    D: 大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 2. 据中学历史在线网消息:2000年6月,江苏吴江出土五铢钱约8000枚,重30公斤。既有汉代的刘彻五铢等,又有两晋南北朝的凿边五铢等,铸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81年间,均为圆形方孔铜钱。那你知道“五铢钱”的铸造和发行由中央政权统一管理最早开始于( )

    A: 秦始皇统一货币时
    B: 汉高祖建立西汉时
    C: 文景之治时
    D: 汉武帝货币改革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 3.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

    A: 突厥
    B: 女真
    C: 契丹
    D: 匈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 4. 假设我们能够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去读书,那么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 天文算术之理
    B: 法家治国之道
    C: 儒家的经典
    D: 《孙子兵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 5.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工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上面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状况?
    材料一、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社么政策呢?
    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 6. 阅读下列材料:

    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有人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认为他言之有理,便让他写出书来。

    请完成

    材料中“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是谁说的?
    请概括出此人主张的基本观点。此人的主张产生了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 7.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上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公元前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朝代?该朝代的都城设在哪里?

    该历史人物推行什么政策?在他之后的两位皇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这两位皇帝分别是谁? 

    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安其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是怎样称谓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 8. 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

    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陆贾的“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为休养生息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④作为统治者,刘邦的优点是善于听取有益的建议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 9.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  )
    A: 项羽
    B: 刘秀
    C: 刘邦
    D: 汉文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 10.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