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2. 韩非子和董仲舒分别是战国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

    二人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二人的思想各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讨论:

    如何理解孟子这句话的含义?

    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

    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4.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 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5. 他强调“法治”,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秦始皇所采用,他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6. 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
    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7. 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政”、“民贵君轻”,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8.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祸福相依”,他是学派的代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9. 易中天在谈到自己的新作时说:“我以儒家为线索贯穿这本书的始终,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 要反对‘独尊一家’。”据此,你认为易中天(  )


    A: 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其不利于社会进步
    B: 尊崇各派思想,认为其都是进步的
    C: 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D: 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 10.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