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如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材料一中“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四)
  •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   )。
    A: 世袭制的确立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
    D: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 3.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是件值得全体炎黄子孙热烈庆祝的大事,它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又是用新思维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一个范例。

    ——节选自紫荆网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政权?它的建立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列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敌入侵”和“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事件各一例。
    材料三中“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新思维”指什么政策?香港回归有何意义?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今的“暴力乱港”事件,请你谈谈青少年在国家统一、民族利益问题上应该始终秉持什么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20年中考历史演练试卷(1)中国古代史(广西百色专版)
  • 4. 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一)
  • 5. 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全都由他决定。他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
    A: 实行分封制
    B: 设丞相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推行郡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1)
  •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③设置驻藏大臣;④设立伊犁将军。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两例说明。
    请从材料三中分别找出清朝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各一项。(填写序号)
    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2)
  • 7.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田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有清一代,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员辽阔,气势恢宏,成为亚洲头等强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应该说,清代的国家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朝统治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作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 摘自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教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盆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民族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的枪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的国家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的秦朝、汉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分别是如何体现这一国家理念的?
    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在材料中提及的“宝贵遗产”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清朝前期统治者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一项措施。
    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为什么要提倡“民族主义”?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成为什么事件的指导思想?
    材料四中□□□□指的是什么事件?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一条怎样的正确的革命路线?“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 8. 【创新制度固统一】

    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管理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材解读

    材料四: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一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建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材料三体现了宋朝哪一政策的弊端?宋朝科技文化成就突出与该政策的推行有何内在联系?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奉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北省枣阳市实验中学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测试卷
  • 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中的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根据材料一回答: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

    ②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根据材料二回答:

    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

    ②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什么官职?

    ③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关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10. “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汉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关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