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人民日报》报道:2019年9月2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贺州市八步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
    A: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B: 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C: 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D: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能力水平测试试卷
  • 3.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图一

    图二

    图三

    【食物话变迁】


    图四 碳化的稻种                图五 粟种

    【住房见发展】

    请指出图一、图二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图三的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出现?从图一、图二到图三,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请写出种植图四、图五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综合上述图片材料,概括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能力水平测试试卷
  • 4.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了“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由此可推测该同学研究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房屋居住的原始居民和样式。

    ①图一:居民;  样式

    ②图二:居民;  样式

    观察图一图二结合自然环境,分析这种房屋样式有什么好处?(任选其一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在远古时期,战国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分别是什么?
    读过上述材料,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6.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仔细观察右下图文物,你认为这些文物反映出我国当时(   )

    A: 聚族而居
    B: 原始农业兴起
    C: 采集与狩猎
    D: 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石器

    图二:骨耜

    图三:青铜农具

    图四:铁制农具

    图一的出土证明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图二伴随我们国家农耕文明的到来,这一时期,我国南北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观察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图三主要出现于我国古代那一时期?
    图四铁制农具的进一步推广,使哪一个阶级的势力得到增强?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生产工具的改进有什么作用?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件多枚铜链,……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归纳出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信息。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德保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水平测试试卷
  • 9.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如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

    A: 农业初兴
    B: 聚族而居
    C: 采集狩猎
    D: 贫富分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德保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水平测试试卷
  • 10. 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内容属于史实,而非传说的是(   )
    A: 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
    B: 半坡居民制造彩陶
    C: 大禹治水
    D: 炎黄二帝联合击败蚩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百色市德保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水平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