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2019年快递总量超过635亿件,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不同的快递包装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运输方式碳排放各异。下图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国城际间(500km以上)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单件快递耗时、碳排放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比较图中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碳排放差异。如果你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从有利于碳减排的角度,应采取哪些具体做法?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地理真题试卷(广东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避开与传统汽车强国的竞争,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噪音小,舒适,使用成本低,经济节能,动力强劲,配置智能等优点,深受民众喜爱。

    材料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从2017年的2.4%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6.0%。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0多万辆,渗透率提高至30%。据了解,我国预计在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

    2021年中国汽车每月销量(万辆)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国每月总销量

    235.7

    129.4

    174.6

    164.3

    168.9

    169.3

    164.9

    160.4

    171.6

    167.7

    175.9

    236.4

    新能源汽车月渗透率

    6.3%

    7.4%

    10.8%

    10.2%

    10.7%

    13.0%

    13.2%

    15.0%

    19.1%

    17.5%

    20.9%

    21.4%

    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新能源汽车月销量/汽车月总销量)×100%

    相比传统的燃油汽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汽车?
    根据材料二数据,说明我国2月汽车总销量低于其他月份的原因?
    目前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在全面禁售燃油车前,我国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届高考三模地理试卷
  •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落实碳减排政策是我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图为200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

    简述2000-2017年我国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考三模文综地理试卷
  • 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下图)。二氧化碳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
    指出人类活动改变碳循环的主要方式,并简述海洋封存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 5.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我国的目标是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我国在2060年前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有利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的措施是(   )

    ①加大煤炭的消费量,尽早实现碳达峰

    ②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③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④建立健全用能交易机制,推动能源高效配置

    降碳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

    ①使用绿色建材②使用低能耗设备(技术)③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④出现碳排放权交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 6.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我国的目标是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我国在2060年前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对碳达峰影响最大的是(   )
    降碳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

    ①绿色住宅占比提高②禁止使用塑料吸管③汽车环保标准提高④出现碳排放权交易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和五华县2022届高考一模地理试卷
  • 7.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下图为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净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在于(   )
    要实现我国“碳达锋”及“碳中和”的目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茂名市2022届高考一模地理试卷
  • 8.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CO2去除技术抵消人为CO2排放量,或称为CO2净零排放。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CO2 , 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科学家预测我国CO2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最大值,此后将会逐年下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我国下列区域中碳汇能力最强的是(   )
    2030年之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措施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湘豫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综地理试卷
  • 9.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的“双碳”目标。下图是2000-2018年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中游地区碳排放占比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难题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地理试卷(一)
  • 10.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理解正确的是(   )
    受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影响,“碳中和”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关于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文综地理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