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

    材料二: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两个重大决策。2021年,中国出台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202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有序推进。

    材料三:下图为北方15个省(区、市)2008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能耗变率图。

    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市)1月平均气温(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向明显且采暖能耗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含义。
    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顺利实现碳排放的目标,你认为我国应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考地理试卷
  •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的日子。由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注:“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根据左图、中图,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特点。
    根据右图,总结2016-2020年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做的主要贡献。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阎、高、蓝、周四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联考(一)文综地理试卷
  • 3.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情况下,碳强度指标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的。下图为“2010-2019年北京与全国碳强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下列对北京降低碳排放总量采取的合理举措有(   )

    ①调整能源结构②产业转型和升级③分散非首都职能④推广新能源汽车⑤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云南省昭通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毕业诊断性检测地理试卷(文)
  • 4. 为了缓解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碳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甲在该时间区段的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速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木改造减少碳排放。而排放就低于配额的企业,则可在市场上出售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
    简述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
    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实施难度很大,推测可能存在哪些方面的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地理试卷(一)
  • 5.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有(   )

    ①开发清洁能源②缩小工业规模③开展植树造林④降低化石能源价格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2022届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一模)
  • 6.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碳净零排放(如下图)。在2020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我国再次承诺将采取有力措施,2030要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能够吸收碳的自然过程是(   )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地理试卷
  • 7. 一科研团队为某岛屿作低碳城镇发展规划,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二氧化碳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二氧化碳0.7万吨。完成下面小题。

    该岛屿可能位于(   )
    使该岛屿的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最合理措施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广雅、执信、二中、六中、省实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 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达峰是指某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然后开始平缓波动,再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产业调整等措施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目的。碳达峰是基础,碳中和则是低碳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个地区何时达到碳排放峰值,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增速超过4%时,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1991年,英国最早实现碳达峰。图1示意1984年英国产业结构。

    北京市是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市,2020年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北京市提出了2022年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北京市联合河北省政府形成合力,如北京、张家口计划分别造林69万亩、50万亩,并形成电力(光电、风电)交易机制,场馆的建设绿色低碳,北京冬奥会将力争实现碳中和。图2示意北京市碳排放趋势预测,下表示意碳达峰时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北京与发达国家)。

    表碳达峰时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北京与发达国家)

    主要指标

    城镇化水平

    (工业化后期)

    经济

    增速

    人均GDP

    (单位:美元)

    第三产

    业占比

    人口总数

    发达国家

    >75%

    <3%

    >2万

    >65%

    达峰之后不再增加

    2016年

    86.5%

    6.7%

    1.7万

    80.3%

    2172.9万

    2020年

    87%

    6.5%

    2.1万

    85%

    2300万

    推测英国最早实现碳达峰的原因。
    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市2020年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
    北京冬奥会力争实现碳中和,请为其绿色办奥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9. 碳中和是指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大气圈能被中和的二氧化碳称为“灰碳”;无法被固定或利用并留存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称为“黑碳”。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造成大气圈中“黑碳”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经是(   )

    ①大力植树造林 ②控制畜牧业发展规模

    ③扩大工业规模 ④加强国际技术援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10.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成本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从长远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会(   )
    下列国家中,实现“碳中和”成本最低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