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分子与细胞》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请回答以下与酶的实验有关问题:
    甲同学新配制了浓度适宜的以下各试剂:淀粉酶溶液、鲜肝研磨液、FeCl 3 溶液、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过氧化氢溶液、HCl、NaOH、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可供任意选用,

    请回答:

    Ⅰ.利用上述材料,(“能”或“不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Ⅱ.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的反应底物最好是,实验结果的鉴定方法是

    Ⅲ.若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以上材料中选用的反应底物最好是

    Ⅳ.若 研 究 淀 粉 酶 的 专 一 性 , 选 用 的 反 应 物 最 好 是 , 应 选 用检测是否出现相应的颜色变化从而来获取实验结果。

    乙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试管

    底物和试剂

    实验条件

    1cm3 的蛋白块+4 mL 胃蛋白酶溶液

    37℃水浴

    1cm3的蛋白块+4 mL 胃蛋白酶溶液

    70℃水浴

    1cm3的蛋白块+4 mL 胃蛋白酶溶液

    0℃水浴

    Ⅴ.乙同学探究胃蛋白酶活性的观测指标是

    Ⅵ.若乙同学直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是否合理?(“是”或“否”),原因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A卷)
  • 2. 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②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充分摇匀后液体即变为砖红色

    ③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也可用醋酸洋红染色

    ④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⑤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 ①③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适应性测试(一)
  • 3. 英国科学家Chambers等人研究和鉴定一些动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时,发现了人体第21种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是蛋白质中硒的主要存在位置,人体内硒含量很少,合成硒代半胱氨酸的原料需要不断从食物中获取。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硒的元素属于微量元素
    B: 硒位于硒代半胱氨酸的R基中
    C: 硒的代半胱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D: 人体的蛋白质均含有硒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高三生物调研考试试卷(12月)
  • 4. 细胞内的某种有机化合物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下列对该种化合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参与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构建
    B: 可在动物体内大量储存而导致肥胖
    C: 不能作为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
    D: 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贵州省遵义市2021届高三生物第一次联考试卷
  • 5.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时,黄豆研磨液中也能检测到脂肪
    B: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快速打开盖玻片滴加清水可继续观察其复原情况
    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 CO2的含量
    D: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实验步骤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高考一模试卷
  • 6. 根据实验有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某实验室里有:①苏丹Ⅲ染液、②龙胆紫、③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④碘液、⑤健那绿染液、⑥斐林试剂、⑦双缩脲试剂等七种试剂供实验时选用。

    鉴定麦芽糖需要试剂(填上述对应试剂序号),鉴定麦芽糖的试剂和鉴定蛋清中成分的试剂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上述试剂相关的课本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填上述对应试剂序号),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目标位于视野右下方,应向视野方移动装片,使其移至视野中央便于换高倍镜观察。
    使用上述试剂进行相关实验后,理论上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填上述对应试剂序号),检测细胞呼吸产物CO2除了用澄清石灰水外,还可以用试剂。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生物高考一模试卷
  • 7.    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还有研究发现,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为验证上述结论,利用下列材料和试剂进行了实验。

    材料和试剂:酵母菌、酵母汁、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实验共分6组,其中4组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葡萄糖溶液+A溶液

    葡萄糖溶液+B溶液

    注:“+”表示有乙醇生成,“-”表示无乙醇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除表中4组外,其它2组的实验处理分别是:。本实验中,这些起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和离子存在于酵母菌、
    若为了确定B溶液中是否含有多肽,可用试剂来检测。若为了研究B溶液中离子M对乙醇发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组实验,该组的处理是
    制备无细胞的酵母汁,酵母菌细胞破碎处理时需加入缓冲液,缓冲液的作用是,以确保酶的活性。
    如何检测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细胞?(写出2项原理不同的方法及相应原理)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2021年普通高校1月招生选考生物测试卷
  • 8. 有人认为“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下列叙述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蛋白质变性后,其生物活性也会随之丧失
    B: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这与碳原子的结构有关
    C: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内膜比外膜面积大,蛋白质含量高
    D: 为加快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动物卵细胞的体积一般都相对较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备考2021年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含物质运输)
  • 9. 下列关于细胞中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脂质能够与糖类结合
    B: 细胞中的脂质不会含有氮元素
    C: 细胞膜上糖类与蛋白质的结合物具有识别作用
    D: 细胞中的糖类不能作为人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备考2021年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 细胞的物质基础
  • 10. 下列对相关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待测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未立即观察到砖红色说明不含还原糖
    B: 向待测样液中滴加双缩脲试剂,能观察到紫色反应说明含有蛋白质
    C: 植物表皮细胞用蔗糖溶液处理,未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没有活性
    D: 水绵滴加碘液后,细胞中呈现蓝紫色颗粒结构说明具有淀粉颗粒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备考2021年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 细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