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李煜的《相见欢》中包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语,或用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写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感受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2.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黑海之滨、高加索山下,索契冬奥会17天的精彩赛事画上句号。索契冬奥会主体育场内,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文化之旅在这里延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里传承。闭幕式上,700名演员如同纷乱而有序的鱼群一样,从四面八方奔向舞台中央,他们不断变换各种图案,就在他们即将汇成五环图案的时候,右上角那一环却再次“失灵”。不过在焰火中,五环霎时绽放,全场欢呼雀跃。俄罗斯人用一番自嘲,弥补了开幕式的失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3. 范仲淹《渔家傲》中最能体现边塞独特景致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也是运用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的句子。这与王维的“”相似,突出了边塞的壮美。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4. 《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潇洒

    姚雪垠

    ①潇洒,无论在中国人的生活上或艺术上,都是个好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闲散、清雅和飘逸。究竟什么时候它就被用作代表一种美的观念,我们没有完备的词典,一时很难查出;大概说来,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是开始在魏晋时代。在当时,它是以反抗礼教与权臣高压而出现,和清谈有着同样的意义。虽然清谈受老庄的影响最大,潇洒是由于五石散的服用,但清谈之祖也就是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了。

    ②据鲁迅先生的研究,五石散几乎等于清末的鸦片,成了一种很普遍的嗜好。服了五石散以后,须吃冷食,喝热酒,并以冷水浇身和出外散步。服五石散的人,因皮肤易于擦破,便不穿鞋而穿屐;因身上发热,便宽衣缓带。至于服了五石散的人是否就清瘦起来,鲁迅先生虽没有说明,但想来是不会不清瘦的。人一清瘦了,再宽衣缓带起来,又不参加筋肉劳作,于是就自然潇洒了。所以提到“潇洒”二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隐士、诗人,和魏晋人物来。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服五石散的都不是穷人;其实不惟不是穷人,连商人也同样不配。因为过去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商人被认做恶浊俗物,讲潇洒的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③潇洒不仅以反抗的姿态在历史上出现,并且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也和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地结合着。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生活是闲散的,且以参加筋肉劳作为有失身份,比如养长指甲,和男人的包脚,穿长衫,都是要表示他自己是有闲的,有身份的人。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于是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在绘画上,山水画特别发达,又被人重视,便表现了人们对于潇洒生活的向往。山水画是地主阶级对于闲散欲求的扩展,希望摆脱扰攘的尘寰,到山林里边与清风明月共处。他们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竹子就成为潇洒的代表;可怜的渔夫樵子也都是美的诗画题材了。

    ④在音乐方面,我们看见在历史上清唱与箫板之特别流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一方面是由于地主与士大夫生活之优美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不是受爱潇洒观念的影响。唐朝人歌七言绝句,旗亭画壁的故事,千古令人神往。至于提到宋朝人歌诗时,我们便马上会想到月明之夜,诗人们携妓泛舟,和“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情景来。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但它也以缠绵清雅为主,多是文静细曲,唱时没有锣鼓和科白,所以又叫做清曲。最讲究潇洒的袁中郎在《虎丘记》上说:“比至夜深,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坊,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是多么的清雅!

    ⑤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一是风物上的自然,一是人性上的自然。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u7b2cu2464u81eau7136u6bb5u8bf4u201cu9676u6e0au660eu548cu8881u4e2du90ceuff0cu90fdu662fu5f53u65f6u6587u827au4e0au7684u53dbu5f92u201duff0cu8bf7u7ed3u5408u8be5u6bb5uff0cu6307u51fau201cu53dbu5f92u201du8fd9u4e00u8bcdu8bedu7684u5177u4f53u5185u6db5u3002

    u672cu6587u9898u4e3au201cu8bbau6f47u6d12u201duff0cu4f5cu8005u56f4u7ed5u201cu6f47u6d12u201du8fd9u4e00u8bddu9898uff0cu4e3bu8981u9610u8ff0u4e86u54eau4e9bu89c1u89e3uff1fu8bf7u7ed3u5408u5168u6587uff0cu7b80u8981u6982u62ecu300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问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u82cfu8f7cu300au6d77u68e0u300bu8bd7u7684u540eu4e24u53e5u5728u6292u53d1u60c5u611fu65f6u91c7u7528u4e86u4ec0u4e48u624bu6cd5uff1fu7ed3u5408u8bd7u53e5u5206u6790u3002

    u82cfu8f7cu7684u300au6d77u68e0u300bu4e0eu767du5c45u6613u7684u300au60dcu7261u4e39u82b1u300bu540cu6837u5199u591cu91ccu8d4fu82b1uff0cu4e8cu8005u6240u6292u53d1u7684u611fu60c5u6709u4f55u4e0du540cuff1fu8bf7u7ed3u5408u8bd7u53e5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7. 根据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列各项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 自从我省东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市各界对灾区人民生活甚是关心,捐款(包括实物捐款)累计已逾百万之巨。(广播稿)
    B: 4月18日,该犯与两同伙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公告)
    C: 梅:落叶乔木,品种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红、白等颜色,气味清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呈黄色,可食用,味酸。(工具书)
    D: 我校教室一共六间,有四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迫切希望教育局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育局的报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山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①山和水的颜色和谐好看

    ②一条白练从悬崖峭壁挂下

    ③如同一条白龙从绿海中游来,又从红崖上轻轻飞下

    ④丹霞山的绿色是成片的,葱葱茏茏

    ⑤红石与绿色相辉映

    ⑥水流溅在红石上,色泽光亮透明

    A: ④⑤①②⑥③
    B: ①④⑤②⑥③
    C: ④⑤②③⑥①
    D: ⑤②③⑥④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9. 《无题》一诗中用两幅生动画面抒写别后设想,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的极为真切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 10. 李煜的《相见欢》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用巧妙的比喻写“愁”。或是成语之句,或现代人们赋予它新意,用它来形容人的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