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B: 地震已造成14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土木结构房屋倒塌600余间,砖木结构房屋50余间。
    C: 《〈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琵琶行〉并序》,这三篇课文应该细读精研。
    D: 有个人极其聪明,他问教士:“什么合乎上帝的心意?——是说话,还是做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2. ,任重而道远。            (孔子《论语》)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河殇

    舒 婷

    [1]我们兄弟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个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2]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3]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4]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5]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6]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分到了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人。

    [7]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着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八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8]悄悄坐在河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9]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10]深山砍柴火出墟,农民总是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身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11]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小河小溪也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12]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13]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14]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选自《新华文摘》)

    注:知青,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务农的城市知识青年。

    u7b2cuff083uff09u81eau7136u6bb5u4e2du753bu7ebfu53e5u5b50u7528u4e86u4ec0u4e48u624bu6cd5uff1fu8fd9u6837u5199u6709u4ec0u4e48u597du5904uff1fuff0818u5b57u4ee5u5185uff09

    u7b2cuff0811uff09u81eau7136u6bb5u753bu7ebfu53e5u5b50u201cu5176u5b9eu662fu63a5u53d7u6cb3u7684u6559u80b2u201duff0cu8bf7u7ed3u5408u539fu6587u8bf4u4e00u8bf4u5177u4f53u6307u4ec0u4e48u6559u80b2u3002uff0825u5b57u4ee5u5185uff09

    u6309u7167u201cu6cb3u662fu6211u4eecu7684u907fu96beu6240u201du7684u5f62u5f0fuff0cu603bu7ed3u4e00u4e0bu5168u6587u7684u5185u5bb9uff0cu518du5217u51fau4e09u4e2au65b9u9762u3002

    u6587u7ae0u6700u540eu4e00u53e5u201cu7948u6c42u6cb3u7684u5bbdu6055u201du6307u4ec0u4e48uff1fuff0825u5b57u4ee5u5185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4. 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 “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 “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5.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乎平生不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 ⑥我从去年帝京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⑤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6. 下列句子中,书名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琵琶行(并序)》中关于音乐的描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B: 《〈孔雀东南飞〉(并序)》讲述了一个被封建家长制摧残的爱情故事。
    C: 《焦点访谈》是许多观众非常喜爱的节目。
    D: 当年的《小兵张嘎》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7. 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了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
    B: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
    D: “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8. 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 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 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 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 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9.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 10. 在《琵琶行并序》一文中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三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课堂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