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语句,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 “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 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 非常庆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训练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规划》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
    C: 此处噪音扰民已有6年之久,群众反映多年,但一直遭到有关部门推诿扯皮,始终没有解决。其中不但环保局应该管,还应负主要责任。
    D: 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药医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训练
  • 3. 下列对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有关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宝藏”“精妙”说明中医药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它博大精深,还和中国传统哲学密切相关,是一门系统科学。)
    B: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青蒿素的发现和奎宁的发现一样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C: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一定的”“似乎”词语的使用,分寸把握比较恰当,体现出科学类文章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
    D: 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虽然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在致辞中,屠呦呦一直使用“我们”一词,由此可以看出她把成绩归结于团队的合作,体现出屠呦呦淡泊、谦虚的高尚品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训练
  • 4.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最负盛名 单位协作 学界称诵 青蒿素
    B: 震奋人心 威胁人类 找到熔点 突破口
    C: 血管陕窄 启动项目 沧海一粟 新领域
    D: 各行其是 遭受重挫 临床试验 发展署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训练
  •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1)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    很难开展。

    2)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   

    3)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A: 实验 启示 授予
    B: 试验 启示 授予
    C: 试验 启事 赋予
    D: 实验 启事 赋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训练
  •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美国有一种蝉,每17年才叫一次,像①。这种蝉为什么选择在地下生活那么多年?原来,周期蝉最早出现在大约180万年前,那个时候北美正处于冰河期,气候极不稳定,经常会遇到冷夏。②,假如它们出土后正好遇到低温,就死定了。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假如在1500年的时间里每50年出现一次冷夏,那么7年蝉的成活率是7%,11年蝉的成活率是51%,17年蝉的成活率则是96%。显然,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7.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抗疟可以一劳永逸。
    B: 峨眉山景区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峨眉山装点得格外美丽。
    C: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在客人就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白禁地慷慨解囊。
    D: 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肖培根: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下达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历史重担落在了26岁的肖培根肩上。“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 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肖培根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植物室的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人和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在此期间,肖培根等人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被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研究该国的草药。考察团深入到穷乡僻壤乃至撒哈拉沙漠边缘,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1979年,肖培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技术官员,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不舍昼夜,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

    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究。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肖培根发表了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摘编自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u6709u8bef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8096u57f9u6839u80fdu591fu521bu7acbu5d2du65b0u7684u5b66u79d1u2014u2014u201cu836fu7528u690du7269u4eb2u7f18u5b66u201du7684u539fu56e0u6709u54eau4e9b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5177u4f53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进程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上却是_____________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__________,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__________。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的“美裔侨民”品种________,改变了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6210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86bu5165u6587u4e2du62ecu53f7u5185u7684u8bedu53e5uff0cu8854u63a5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53e5u5b50u6709u8bedu75c5uff0cu4e0bu5217u4feeu6539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10. 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