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在新德里举行的海啸专家会议上,有科学家提出,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林和木麻黄属植物可以有效减轻海啸的灾难程度。与会科学家认为,红树林和木麻黄属的树木可以起到生物“盾牌”的作用,减缓海浪的速度,同时还可以减轻海岸地区遭受飓风、暴雨袭击的程度。此外,科学家认为,这些树木还可以帮助当地居民获得木材和其他原料。科学家正在考虑帮助印度海岸地区的渔民建立生态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屠呦呦: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5年10月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踏上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摘编自“人民网”,2015年10月6日)

    相关链接

    ①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引发疑问: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对此,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0月6日)

    ②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摘编自《中国经营报》2015年10月19日)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5c60u5466u5466u83b7u5f97u8bfau8d1du5c14u5956u7684u7406u7531u662fu201cu6709u5173u759fu75beu65b0u7597u6cd5u7684u53d1u73b0u201duff0cu8bf7u7b80u8981u6982u62ecu53d1u73b0u759fu75beu65b0u7597u6cd5u7684u8fc7u7a0bu3002
    u4f5cu4e3au8bfau8d1du5c14u5956u83b7u5f97u8005u7684u5c60u5466u5466uff0cu53d6u5f97u4e86u4e3eu4e16u77a9u76eeu7684u6210u5c31uff0cu80ccu540eu4e00u5b9au6709u67d0u4e9bu54c1u8d28u505au652fu6491uff0cu8bf7u7ed3u5408u6587u672cu8c08u8c08u4f60u7684u770bu6cd5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面对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的严峻形势,当时年仅39岁的屠呦呦肩负起两个艰巨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继续在中药提取物常山碱上做文章,解决服药后呕吐。
    B: 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原体。
    C: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国人深受鼓舞,倍感荣耀。
    D: 在热带疾病研究与培训特别会议上,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传记文本阅读之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来源于传者、传主和其他人三个方面。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应从文本中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入手,分析带有作者爱憎情感态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概括文中议论或评论的文字,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

    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u6700u4e0du6070u5f53u7684u4e24u9879u662f(    )
    u6731u4e1cu6da6u7684u4f20u8bb0u6587u5b66u89c2u662fu5982u4f55u5f62u6210u7684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4f5cu4e3au5e26u6709u5b66u672fu6027u8d28u7684u81eau4f20uff0cu672cu6587u6709u4ec0u4e48u7279u70b9uff1fu8bf7u7b80u8981u56deu7b54u3002
    u6731u4e1cu6da6u8ba4u4e3au4f20u8bb0u6587u5b66u4f5cu54c1u5e94u5982u4f55u523bu753bu548cu8bc4u4ef7u4f20u4e3buff1fu4f60u662fu5426u540cu610fu4ed6u7684u89c2u70b9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8bf4u660eu7406u7531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测试
  • 5. “落木”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 6. 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 7.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 8.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惆(chóu)怅       粗犷(kuàng)     一刹(chà)那       玲珑剔(tī)透
    B: 打夯(hāng)       缱绻(quǎn)       胳(gē)肢窝        强(qiǎng)词夺理
    C: 扳(bān)机        毗(pí)邻          胡子茬(chá)       按捺(nà)不住
    D: 召(zhāo)唤      廿(niàn)七       金麦穗(shuì)      大笔如椽(chuán)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 9.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130字左右的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 10. 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