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请根据下面的信息,概括说明“抗美援朝精神”,不超过70个字。

    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0年2月17日,经习近平主席批准,军队增派的2600名医护人员全部抵达武汉。近一个月来,“战”字成为高频词占据各大媒体。这场疫情防控的_________,是人民军队听从统帅号令、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是人民军队执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子弟兵总是奔向最危险的地方。新冠肺炎疫情_________后,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军队迅速_________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面前,人民子弟兵_________、日夜奋战。疫情突如其来,这个看不到敌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

    面对疫情,人民子弟兵“硬核”支援,在特殊战场上扬我军威,汇聚成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8bcd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86bu5165u6587u4e2du62ecu53f7u5185u7684u8bedu53e5uff0cu8854u63a5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90e8u5206u6709u8bedu75c5uff0cu8bf7u5c06u4feeu6539u540eu7684u5185u5bb9u586bu5199u5728u4e0bu9762u6a2au7ebfu4e0a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 《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D: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4. 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和蔼     谬论     军伐     未雨绸缪
    B: 拯救     嘱咐     鄙薄     俨然     热情洋溢
    C: 炮烙     窈陷     逍遥     鬼秘     彷徨无依
    D: 井陉     菩萨     颠簸     渣滓     翻然觉醒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5. 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 ③④①②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妺,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①,美穗子决定:②!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7.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8.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练兵备战,抢险救灾,援百姓显神威,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担当使命。

    材料:

    献身     维和     领航     保民族伸大义     护人类推战略     助国际稳态势

    跨国作战     反恐维稳     构建体系     去除外虏     建设强军     海上维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我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它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中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曾志的品格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是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的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为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见到儿子。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有删改)

    u4e0bu5217u5bf9u4f5cu54c1u601du60f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4e0eu6982u62ec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bf9u4f5cu54c1u827au672fu7279u70b9u7684u7406u89e3u4e0eu9274u8d4f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7ae0u7531u4e95u5188u5c71u7684u7af9u5b50u8f6cu5411u5bf9u66feu5fd7u7684u63cfu8ff0uff0cu8fd9u6837u5199u6709u4f55u7528u610fuff1fu8bf7u7b80u8ff0u3002
    u201cu4e95u5188u5c71uff0cu552fu6709u656cu754fu6211u624du80fdu5fc3u5b89u201du8fd9u4e00u9898u76eeu6709u4f55u610fu8574uff1f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痛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839u636eu6750u6599u4e00u548cu6750u6599u4e09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8bf4u6cd5u4e2duff0cu4e0du80fdu4f5cu4e3au8bbau636eu6765u652fu6491u6750u6599u4e8cu89c2u70b9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750u6599u4e8cu5728u8bbau8bc1u4e0au6709u54eau4e9bu7279u70b9uff1fu8bf7u7b80u8981u8bf4u660eu3002
    u6211u4eecu5e94u8be5u5982u4f55u4f20u627fu548cu53d1u626cu957fu5f81u7cbeu795e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548cu81eau5df1u7684u751fu6d3bu5b9eu9645u8c08u8c08u4f60u7684u770bu6cd5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1《长征胜利万岁》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