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漫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 。对这些( )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 )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它平平凡凡,( )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   ①    ,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 )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②   。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1《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作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机关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的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6839u636eu6750u6599u4e00u548cu6750u6599u4e09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8bf4u6cd5u4e2duff0cu4e0du80fdu4f5cu4e3au8bbau636eu6765u652fu6491u6750u6599u4e8cu89c2u70b9u7684u4e00u9879u662f(   )
    u8bf7u7b80u8981u8bf4u660eu6750u6599u4e8cu7684u8bbau8bc1u601du8defu3002
    u6211u4eecu5e94u8be5u5982u4f55u4f20u627fu548cu5f18u626cu957fu5f81u7cbeu795e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548cu751fu6d3bu5b9eu9645u8c08u8c08u4f60u7684u770bu6cd5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1《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C: 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 9月11日,“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落成暨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1《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4. 下面是一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对联,但下联被打乱,请根据上联,将下联进行正确组合。

    材料:重开放   披荆斩棘   不忘   四十载   共产党员   初心   视改革为先

    上联:七十年求发展以人民为本风雨兼程牢记民族复兴使命

    下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1《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长征不仅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长征精神,我建议把长征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曾参加过长征的李中权将军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  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洪水过了再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  崔永元坦承:“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都发生巨变,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现在有多少人能放弃一年的时间,像我们的选手一样,作出思考、牺牲利益去体会一种精神。”

        2006年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年后,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七十年前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活动的任务。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对这行动的看法。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2.1《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秦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虎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测改)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5185u5bb9u7684u6982u62ec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5982u4f55u624du80fdu66f4u597du5730u5f00u5c55u201cu7cbeu51c6u6276u8d2bu201d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5185u5bb9u7b80u8981u6982u62ec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新的传记,是在记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①,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当写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②。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书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出来,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 8.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 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6210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728u6587u4e2du62ecu53f7u5185u8865u5199u7684u8bedu53e5uff0c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53e5u5b50u6709u8bedu75c5uff0cu4e0bu5217u4feeu6539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归纳“9·3”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的特点,不超过25个字。

    “9·3”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共编50个方(梯)队,即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队、10个空中梯队,另抽组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参阅总兵力超过1万人。这次阅兵,首次组织抗战老同志、外军方队参阅,首次组建10个英模部队方队参阅,首次安排将军担任领队受阅,体现了纪念活动的历史性、国际性,传递着对抗战老兵、支前模范的敬重和对抗日英烈的敬仰。这种规模结构上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此次阅兵注重特色甚于注重规模。通过合理的编排对外宣示中国武装力量与捍卫世界和平之间的关联,显示中国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世界和平、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坚定立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