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生优雅潇洒的举止言谈,高深莫测的国学功底,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听课者,就连我这个一向“排古”的人,也被先生的讲解打动了。
    B: 刘备曾经贩席织履,朱元璋曾经作乞为僧,他们的出身可谓微乎其微 , 但最终都能称帝称王;所以,我们不能以出身来论人,更不能以出身来用人。
    C: 昨天,我校几个自行车爱好者自鸣得意地从县城出发,经过一天的骑行,傍晚便来到了八达岭长城脚下,行程300多公里,真正过了把骑车瘾。
    D: 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这里的认真就是做事情要细心,要较真,就连细枝末节都不忽视。这句话与当今流行的“细节决定成败”,含有同样的道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 2.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反物质”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

    ②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

    ③反物质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④反物质由反粒子组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解发明就是理解未来

        教育神圣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由于教育,人类个体可以分享漫长岁月里人类整体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然而我们经常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总是以过去的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种知识与未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前人探索与创造的成果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成果受到当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的制约,当它们成书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新的成就无法纳入其中。当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它们的时候,世界又发生了变化,人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未来需求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知识只能帮助人们重复过去的道理,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创造力才能使知识活化,为知识赋予灵魂,它是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命运之间的桥梁。

        新知识不是演绎出来的,它是创造的产物。实际问题从来不会重复,人类经常面临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唯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创造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气质,它令世界充满生机,飘荡着诗意。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务,是人类内心深层的欲望和动力。发明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常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激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因素使他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然而,发明家头脑中的观念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发明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因为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发明的因素:

        模仿容易,发明困难。因循人类活动的最小阻力原则,许多人乐意选择模仿;

        发明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从播种到丰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社会关注丰收,漠视过程。发明家的智慧、精力以及他能够驱遣的财富,常常不足以支持他走完漫长的全程,性急的企业家不愿意在发明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入。发明家常常难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使许多优秀发明半途而废。发明家常常思考人类未来的事,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发明家经常在为明天做晚餐,今天没人享用。晚餐还没有做好,饭铺就已经关张。几乎所有的先进的技术,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不怎么好用,因为还未及完善工艺和配套技术。由于企业家缺乏远见,消费者缺乏宽容,使许多重大的发明经常被拒之门外。发明是涉及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全方位活动,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参与,许多发明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过分关注继承,不重视培育驾驭知识的能力。

        新技术发明的出现仰仗科学、依赖教育,然而更需要文化,需要鼓励探索、呵护发明的创新文化。如果把新技术发明比作美丽的红苹果,科学是长出红苹果的树,教育是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和肥料,文化则是看不见的地下水、合适的温度和阳光。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u4e0bu5217u5404u9879u4e2duff0cu5bf9u201cu5b66u6821u6240u4f20u6388u7684u77e5u8bc6u201du7684u7406u89e3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53d1u660eu521bu9020u8005u5728u524du8fdbu7684u9053u8defu4e0au9047u5230u7684u963bu529bu548cu56f0u96be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839u636eu539fu6587u7684u5185u5bb9uff0cu4e0bu5217u63a8u65ad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敏行讷言的屠呦呦,却不是一个乐于表达、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于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还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等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对常常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来源:新华社2017年1月9日,有删节)

    u4e0bu5217u9488u5bf9u4e0au8ff0u6750u6599u7684u7406u89e3uff0cu6700u4e3au51c6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9488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548cu5199u4f5cu7279u70b9u7684u5206u6790uff0cu8f83u4e3au5408u7406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5c60u5466u5466u83b7u5f97u56fdu5bb6u6700u9ad8u79d1u5b66u6280u672fu5956u7684u539fu56e0u6709u54eau4e9buff1fu8bf7u7ed3u5408u4e09u5219u6750u6599u8fdbu884c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 5.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遐想   五彩斑斓   冷嘲热讽   细枝末节
    B: 深渊   截然不同   高深莫测   垂诞三尺
    C: 汹涌   惊诧不已   撒手人寰   微乎其微
    D: 企图   刨根究底   明察暗访   困惑不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u6700u6070u5f53u7684u4e24u9879u662fuff08    uff09
    u5434u6587u4fcau7684u6570u5b66u7814u7a76u4e3au4ec0u4e48u80fdu591fu53d6u5f97u521bu9020u6027u6210u679c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5bf9u6211u56fdu7684u6570u5b66u57fau7840u6559u80b2uff0cu5434u6587u4fcau6709u54eau4e9bu5fc3u5f97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7b80u8981u6982u62ecu3002
    u4f5cu4e3au4e00u4f4du6770u51fau7684u6570u5b66u5bb6uff0cu5434u6587u4fcau5bf9u7269u7406u5b66u3001u6587u5b66u827au672fu7b49u4e5fu6709u5e7fu6cdbu7684u5174u8da3u3002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ff0cu5c31u5174u8da3u5e7fu6cdbu4e0eu4e13u4e1au7814u7a76u7684u5173u7cfbu8fdbu884cu5206u6790u300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 7. 要想称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一定要在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堂测试题
  • 8. 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堂测试题
  • 9.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是他生前多年潜心研究、到死之时深深吸引了作者,并让作者从此爱上了科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堂测试题
  •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被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B: 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C: 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 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堂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