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某学校举办关于“人类是否将毁于科技”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的发言。请针对正方的观点,替反方拟写一段辩词。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运用举例论证,70~110字。

    正方:现代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变成了悬顶之剑。人类对科技的使用早已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经年累月的堆积,使得科技的副作用正随时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这是科技毁灭性趋势的更深层次危机。

    反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3课宇宙的未来同步作业新人教版必修5
  • 2. 在《宇宙的未来》一文中,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职业取向下,基层和中小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却难以寻觅;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聚集大城市,僧多粥少。
    B: 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首相安倍晋三的表现令人侧目。他在讲话中回避就日本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作出反省,并在20年来首次没有发表“永不再战”誓言。
    C: 《伏尔加船夫曲》被这位歌唱家宽广的音域演绎得如此深沉壮丽,激发出国家大剧院中座无虚席的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D: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刻(远小于1秒),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他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它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它宇宙的特性与我们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它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u4e0bu5217u5bf9u6587u7ae0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6982u62ecu548cu5206u6790uff0cu6b63u786eu7684u4e24u9879u662fuff08    uff09
    u6587u7ae0u6807u9898u201cu5b87u5b99u662fu552fu4e00u7684u5417uff1fu201du6709u4f55u5999u5904uff1fu8bf7u7ed3u5408u5168u6587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6839u636eu6587u610fuff0cu4f60u8ba4u4e3au8fd9u4e9bu79d1u5b66u5bb6u7684u7814u7a76u6210u679cu662fu5426u53efu4ee5u8bc1u660eu591au5143u5b87u5b99u7684u5b58u5728uff1fu8bf7u7ed3u5408u6587u672cu5185u5bb9uff0cu8bf4u660eu7406u7531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5. 下列关于本文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比喻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
    B: 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
    C: 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
    D: 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6. 将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于霍金的“灰洞”理论,一些科学家表示认可,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

    ②在这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的论文中,霍金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边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

    ③他在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承认,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

    ④经典黑洞理论认为,黑洞外的物质和辐射可以通过视界进入黑洞内部,而黑洞内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均不能穿出视界。

    ⑤据英国媒体2014年1月24日报道,史蒂芬•霍金再次以其与黑洞有关的理论震惊物理学界。

    ⑥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论认为,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

    ⑦黑洞的边界又称“视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7. 下面这段话引自霍金2002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8. 《宇宙的未来》文段8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9. 《宇宙的未来》中,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u4e0bu5217u5173u4e8eu539fu6587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539fu6587u8bbau8bc1u7684u76f8u5173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839u636eu539fu6587u5185u5bb9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第13课宇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