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白鹿原》是影视与文学的又一次联姻,小说再次支撑起电影之魂。陈忠实在小说的扉页写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当它被改编成电影之后还能保留原作的神韵吗?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忠实,说起小说以外的话题,他说得最多的是——我是个外行!
记者:关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您认为哪些部分比较满意,哪些觉得还有遗憾?
陈忠实:我最满意的是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历史氛围是基本真实的,人的生存形态也是真实的。因为历史氛围的真实决定了人物命运和人物情感的真实。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乡村的伦理道德、沿袭已久的民间文化习俗等影响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些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要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
浙白说到遗憾,我总希望电影能更充分、更准确地通过直接的视觉画面把小说的全部传达给观众,总希望小说里的人物更充分、更集中地与观众交流,但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时空限制,留下了遗憾。
记者:电影《白鹿原》具有浓郁的地城特色,当初你觉得其中大量使用地方戏和方言是一种冒险吗?
陈忠实:贯穿电影始终的唱腔是在陕北地区一种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老腔”,演唱者都是地道的农民,平时就靠在红白事上唱戏谋生。我想大家会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
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我在写小说时对使用方言有自己的把握尺度。电影在方言的使用上走得更远。
记者:把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地域元素”成了影视剧创作的一个法宝,你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怎样?
陈忠实:这部电影的确有浓郁、鲜明的陕北特色,但它没有简单地为影片贴标签,没有刻意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单纯表现文化符号,这样看上去比较融洽。这些人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矛盾、纠葛都与这块土地有关,所以不可能脱离这里的语言和风俗。
记者:除电影以外,《白鹿原》还被改编成话剧、秦腔、舞剧、广播剧等,能否简单评价一下它们?陈忠实:可以说各有千秋。秦腔基本是单线条化,唱腔、唱词、舞美比较有吸引力。话剧基本上全面展示了小说的故事,但在两个多小时里只能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舞剧就更简单、纯粹了,主要表现黑娃和田小娥的爱情,用舞蹈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对他们爱情的扼杀,反而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优美的舞姿也能吸引观众。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缺少好剧本,您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为“剧本荒”提供什么?
陈忠实: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文学和影视最大的差异是,小说通过文字和读者交流,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描写,充分展示作家对人物的把握;影视是以直观的形象与观众交流,它的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比如《红岩》《林海雪原》等,但也有些好小说是改不成电影的,那些有完整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冲突的小说更容易改编。编剧、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是影响他们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陈忠实访谈》,《文艺报》2012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