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题。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才算渐渐地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这是《呼兰河传》中描绘的哪种精神盛举?这种精神盛举反映了呼兰河人什么样的精神特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2. 下列关于萧红《呼兰河传》的情节与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呼兰河人的生活因循麻木,传统守旧,所以在小团圆媳妇生病时,老胡家用偏方给她“治病”,吸引了众多人前来看热闹。
    B: 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且她有意识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把她从滚热的水里解救出来.也没人觉得当众脱衣洗浴有何不妥。
    C: 大家私下里传说小团团熄妇“一定是个小妖怪”。.在她死后不久,老胡家两个儿媳妇一个半疯,一个跟人私奔,从此老胡家没落下去。
    D: 小团圆媳妇一共被“洗浴”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病情反而日益加重。之后她的婆婆花了一百多吊钱扎彩人穿上真衣服烧了做替身。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沉闷萧森、枯竭衰退的世纪里,文学曾是情感焦渴的人类的庇荫和走出情感荒漠的北斗。                             

    ①但这些文章仅仅是让我们明白悲悯情怀的必要性

    ②其他文类——比如哲学、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是讲悲悯情怀的

    ③我们会在对文学作品的无休止的阅读中,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④我们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被感动,悲悯情怀会油然而生

    ⑤我们只是接受并懂得了一个关于悲悯情怀的观念

    ⑥但文学作品——比如《边城》《呼兰河传》

    A: ②①⑥⑤③④
    B: ②①⑤⑥④③
    C: ⑥⑤④③②①
    D: ⑥⑤②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如何引导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热爱并投身于文学创作,从而培养这些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是新概念作文组委会经常思考的问题。
    B: 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案,执法人员经过周密计划,将不择手段仿造假冒产品的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相关部门将对犯罪嫌疑人处以重惩。
    C: 信天游是陕北独有的民歌形式,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趣味,是陕北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黄土地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
    D: 如果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女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小城的文学化回忆的话,那可能就低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这事情[注]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

    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没女。

    ……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若能听到一点点,哪怕针孔那么大一点,也总没有白挨冻,好作为第二天宣传的材料。

    所以冯歪嘴子那门下在开初的几天,竟站着不少的探访员。

    这些探访员往往没有受过教育,他们最喜欢造谣生事。

    比方我家的老厨子出去探访了一阵,回家报告说“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

    老厨子举手舞脚的,高兴得不得了。

    不一会他又戴上了狗皮帽子,他又去探访了一阵,这一回他报告说:“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

    这新闻发生的地点,离我家也不过五十步远,可是一经探访员们这一探访,事情本来的面目可就大大的两样了。

    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绳头,于是就传说着冯歪嘴子要上吊。

    有的探访员晓得了冯歪嘴子从街上买来了一把家用的切菜的刀,于是就大放冯歪嘴子要自刎的空气。

    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过了一年,他的孩子长大了。

    过年我家杀猪的时候,冯歪嘴子还到我家里来帮忙的,帮着刮猪毛。到了晚上他吃了饭、喝了酒之后,临回去的时候,祖父说,让他带了几个大馒头去。他把馒头挟在腰里就走了。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

    “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

    “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

    “还是带上几个吧!”

    冯歪嘴子拿起几个馒头来,往哪儿放呢?放在腰里,馒头太热。放在袖筒里怕掉了。

    于是老厨子说:

    “你放在帽兜子里啊!”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子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

    “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于是人们说着,就把冯歪嘴子应得的那一份的两个肉丸子,用筷子夹出来,放在冯歪嘴子旁边的小碟里。来了红烧肉,也是这么照办。来了干果碟,也是这么照办。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

    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两年会跑了。

    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戴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肚子。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

    在外边,有人问他:

    “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

    他呵呵笑着。他故意地平静着自己。

    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他就说:

    “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

    “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他家是快乐的。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

    冯歪嘴子买了二斤新棉花,买了好几尺花洋布,买了二三十个上好的鸡蛋。

    冯歪嘴子还是照旧地拉磨,王大姐就剪裁着花洋布做成小小的衣裳。

    二三十个鸡蛋,用小筐装着,挂在二梁上每一开门开窗的,那小筐就在高处游荡着。

    门口一来挑担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

    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

    “你从生了这小孩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呢!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

    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

    “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子,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注]这事情:身为磨倌的冯歪嘴子娶了王大姑娘,并且生了个孩子。

    u4e0bu5217u5bf9u672cu6587u76f8u5173u5185u5bb9u548cu827au672fu7279u8272u7684u5206u6790u9274u8d4f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8bf7u4ee5u51afu6b6au5634u5b50u7684u5f62u8c61u4e3au4f8buff0cu7b80u6790u5c0fu8bf4u5851u9020u4ebau7269u5f62u8c61u65f6u8fd0u7528u4e86u54eau4e9bu8868u73b0u624bu6cd5u3002
    u8305u76feu5148u751fu8bf4uff1au201cu300au547cu5170u6cb3u4f20u300bu662fu4e00u7bc7u53d9u4e8bu8bd7uff0cu4e00u5e45u591au5f69u7684u98ceu666fu753buff0cu4e00u4e32u51c4u5a49u7684u6b4cu8c23u3002u201du8bf7u4f60u8c08u8c08u672cu6587u7684u53d9u4e8bu6709u54eau4e9bu7279u70b9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成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成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u4e0bu5217u5bf9u672cu6587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672cu6587u827au672fu7279u8272u7684u5206u6790u9274u8d4f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587u7ae0u4e00u5f00u5934u5c31u8bf4u5931u7720uff0cu8bf7u7ed3u5408u5168u6587u6982u62ecu4f5cu8005u5931u7720u7684u539fu56e0u3002
    u8bf7u627eu5230u6587u7ae0u7684u4e3bu8981u7ebfu7d22u5e76u7b80u8981u8bf4u660euff1bu8bf7u5206u6790u6587u7ae0u6700u540eu4e24u6bb5u6587u5b57u8868u8fbeu7684u601du60f3u611fu60c5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黏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黏糕。黄米黏糕,撒上大芸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黏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黏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黏糕”“黏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黏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黏糕送上来了。

    阅读示范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u8bf7u4eceu7528u8bcdu89d2u5ea6uff0cu5217u4e3eu4e00u4e24u4e2au53e5u5b50u5206u6790u672cu6587u7684u8bedu8a00u7279u70b9u3002
    u8bd5u4eceu53e5u5f0fu548cu4feeu8f9eu7684u89d2u5ea6u5206u6790u753bu7ebfu53e5u5b50u7684u8bedu8a00u7279u70b9u3002
    u8bd5u4eceu8bedu4f53u98ceu683cu89d2u5ea6u5206u6790u672cu6587u7684u8bedu8a00u7279u70b9u3002
    u672cu6587u7684u201cu6211u201du662fu4e00u4e2au600eu6837u7684u5f62u8c61uff1f
    u672cu6587u8fd0u7528u7684u4ebau7269u63cfu5199u7684u65b9u6cd5u6709u54eau4e9buff1f
    uff08u8bedu8a00u5efau6784u4e0eu5ba1u7f8eu9274u8d4fuff09u5206u6790u672cu6587u53d9u8ff0u4e0au7684u7279u5f81u3002
    uff08u8bedu8a00u5efau6784u4e0eu5ba1u7f8eu9274u8d4fuff09u5982u679cu7ed9u672cu6587u62dfu4e00u4e2au6807u9898uff0cu4f60u4f1au9009u201cu78e8u623fu91ccu5916u201du8fd8u662fu201cu51afu6b6au5634u5b50u201duff1fu4e3au4ec0u4e48uff1f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9. 根据相应说明,按要求作文:

    一本书能够吸引我们,必然是触动了我们的灵魂,书把我们的灵魂之门打开,在里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灵魂的模样。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寒假读书,你可能在书上发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自己鄙视或是渴望着的、那个过去的或者是又爱又恨的自己。

    请从《呼兰河传》中的“我”、《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我”、《追风筝的人》中的“我”、《家》中的觉新这四个人物中选一个或几个人物,完成“遇见的自己”的填空,并以此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u4e0bu5217u5bf9u672cu6587u76f8u5173u5185u5bb9u548cu827au672fu7279u8272u7684u5206u6790u9274u8d4f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f5cu8005u5931u7720u7684u539fu56e0u662fu4ec0u4e48uff1fu8bf7u7ed3u5408u5168u6587u8fdbu884cu6982u62ecu3002
    u8427u7ea2u6563u6587u5584u4e8eu8fd0u7528u4f20u795eu7684u7ec6u8282u63cfu5199uff0cu8bf7u4eceu6587u4e2du627eu51fau4e09u5904u52a0u4ee5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选修《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