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共3小题)
    u5211u4e8eu5be1u59bbuff0cu81f3u4e8eu5144u5f1fuff0cu4ee5u5fa1u4e8eu5bb6u90a6uff0cu8a00u4e3eu65afu5fc3u52a0u8bf8u5f7cu800cu5df2u3002uff08u300au9f50u6853u664bu6587u4e4bu4e8bu300buff09
    u65e2u4e1cu5c01u90d1uff0cu53c8u6b32u8086u5176u897fu5c01uff0cu82e5u4e0du9619u79e6uff0cu5c06u7109u53d6u4e4buff1fuff08u300au70dbu4e4bu6b66u9000u79e6u5e08u300buff09
    u6cb3u6d77u4e0du62e9u7ec6u6d41uff0cu6545u80fdu5c31u5176u6df1uff1bu738bu8005u4e0du5374u4f17u5eb6uff0cu6545u80fdu660eu5176u5fb7u3002uff08u300au8c0fu9010u5ba2u4e66u300b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齐桓晋文之事
  • 2. 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 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 孟子善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缘木求鱼等,均是事例论证。
    D: 孟子在文中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齐桓晋文之事
  •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
    A: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无以,则
    B: 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吾老,以及人之老
    C: 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庖厨
    D: 从而之                       欲辟土地,秦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齐桓晋文之事
  • 4.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是 故 明 君 制 民 之 产 必 使 仰 足 以 事 父 母 俯 足 以 畜 妻 子 乐 岁 终身 饱 凶 年 免 于 死 亡 然 后 驱 而 之 善 故 民 之 从 之 也 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齐桓晋文之事
  • 5.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烛之武退秦师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烛之武退秦师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烛之武退秦师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烛之武退秦师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

    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 , 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烛之武退秦师
  •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