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 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 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 奠定了罗马成立法传统的基础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2012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2. 罗马帝国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一世纪时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精简机构后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C: 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D: 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 3. “《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哪一特点(   )

    A: 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B: 注重诉讼程序
    C: 法律至上
    D: 内容广泛庞杂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4.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 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D: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天津市五区县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摘自《管子·任法》

    材料二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法”的法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法律的力量来自于某一正当权威所规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来自习俗、习惯或以前的合法判例;他们把制定法律的权力叫做“最高权力”,认为这种最高权力属于皇帝所有。……罗马法所保护的是国家或政府所认为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或个人的自由。

    ——摘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这时人们所规定的事情就是公共的,正如作出规定的意志是公意一样。正是这种行为,我就称之为法律。我说法律的对象永远是普遍性的,我的意思是指法律只考虑臣民的共同体以及抽象的行为,而绝不考虑个别的人以及个别的行为。因此,法律还可以规定有各种特权,但是它却绝不能指名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我们还可以看出,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即使是主权者对于某个个别对象所发出的号令,也绝不能成为一条法律,而只能是一道命令;那不是主权的行为,而只是行政的行为。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如果说由于他的天才而应该如此的话,那么由于他的职务他也同样应该如此。这一职务决不是行政,也决不是主权。使一个国家的体制真正得以巩固而持久的,就在于人们能够这样来因事制宜,以至于自然关系与法律在每一点上总是协调一致,并且可以这样说,法律只不过是在保障着、伴随着和矫正着自然关系而已。但是,如果立法者在目标上犯了错误,那么,国家便会不断地动荡,终于不是毁灭便是变质;于是不可战胜的自然便又恢复了它的统治。如果我们探讨,应该成为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目的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便会发现它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管子和古罗马的法律意识,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卢梭在对法的认识上的进步之处,并据此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6.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

    A: 继承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B: 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
    C: 强调了公民的主权平等
    D: 运用法律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
  • 7.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材料说明罗马法(    )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主张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文综历史
  • 8. 在古代罗马,罗马公民都可以为诉讼当事人利益进行辩护。在拉丁文里已经出现“律师”(Advocate)这个名词,其含义是指保护人(Patronus)代表被保护人(Cliehtes)所进行的诉讼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

    A: 是贵族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
    B: 给予了律师最高司法裁决权
    C: 通过律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D: 滥用律师降低了法律的权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
  • 9. 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此后,又有一系列法律被制定出来,如:公元前445年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的法案;公元前367年肯定平民出任执行官权力的法案;公元前287年确认平民大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的法律效力的法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B: 贵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 平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被逐渐提高
    D: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基本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
  • 10. “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

    A: 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 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考选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