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二: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近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兴起,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