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    )
    A: 自由派新贵族
    B: 旧贵族
    C: 工业资产阶级
    D: 金融资产阶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入学考试试卷
  • 3. 有学者将英国的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二是“效率的部分”,是对上述权威的现代运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英国政治制度(    )
    A: 具有悠久的民主法治传统
    B: 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C: 兼顾了民主的效率和公平
    D: 开创了新的威权政治模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世纪结束以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内阁制,君主只能通过大臣来统治。而大巨是议会成员并对议会负责的,这一体制强调议会和行政的联系,在一个主要方面与孟德斯鸠的原理是相反的。英国的宪法传统是强调“国会至上”的原则,国会是立法机关,国会至上也就是“国会立法至上”,其含义是“对国会的立法权限并无法律上的限制”。因此在英国,国会的立法权几乎无所限制,“英国国会除了把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还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摘自《浅析权力制的原则在美英法三国宪法与宪政中体现》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府组织大纲》原规定的是总统制,待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让给袁世凯之后,《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关心的重点不是协商妥协,为民国制定一个新宪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李剑农指出:“从唐内阁到赵内阁,同盟会派的人只恨内阁不能全操入己党手中,以为还是党势太弱,极力扩张党势;非同盟会派的党人,也深感内阁不能全落入同盟会派的手中,一方面权力反对政党内阁之说,一方面也极力造党与之相抗。”

    ——摘自《辛玄后民初的制度转型败因探讨》

    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英国形成“国会至上”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内阁制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和英国国会的不同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 5. 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B: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C: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D: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6. 1649年l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到中被控诉为“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据此分析,国王认为(    )
    A: 共和国是非法的新权威
    B: 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
    C: 克伦威尔成为独裁的“护国主”
    D: 议会成为反对王权的核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考试试卷
  • 7.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以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
    A: 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B: 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 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 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届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8. “要让世袭的王权过渡到民选政体,可用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对王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再逐步取消它的特权,最后使人民一步一步地习惯于即便没有王权的帮助也能生活。”符合这一描述的国家是(    )
    A: 古希腊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太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到1870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据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
    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长丰县双凤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分科考试试卷
  • 10.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法保障         ②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理论基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长丰县朱巷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