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 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 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广东历史【补题】
  • 2. 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 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 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 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 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山东卷)
  • 3. 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 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 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 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全国甲卷)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印度,表示将加大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苏联考虑到印度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力,也努力向印度示好,在中印冲突上表现出偏向印度的“中立”,提供给印度军事武器及贷款。在印度决定向中国边界大举入侵之前,除了印度本身对边界问题的考虑及国内舆论的压力,美国的援助及苏联的支持也促进了印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1962年10月20日,中国打响了自卫反击战,向世界证明中国领土的不可侵犯及中国解决问题的原则。战争结束后,印度在实际上走向双重结盟,即联美又联苏,共同反华。美苏纷纷力图在南亚获得战略优势,造成了南亚地区长期的紧张局势。中国则迅速发展了同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魏静《中印战争中的苏联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中印战争时期偏向印度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 5. 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指出∶"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到1972年,联邦德国先后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署条约,实现国家间关系正常化。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方阵营加快分化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德国统一条件成熟
    D: 欧洲一体化进程深入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 6. 1945年底,美国不仅没有实施早就拟定的“旨在肢解德国、削弱德国工业”的计划,还撤换了计划制定者、时任财政部长的摩根索。1946年5月,美国停止从德国美占区索取赔款,以后更是提出了德国“经济统一”方案,并于1946年底与英国合并德国占领区。据此可知,美国(   )
    A: 对德政策缺乏连续性
    B: 助推马歇尔计划实施
    C: 立足于实现德国复兴
    D: 旨在与苏联进行对抗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2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 7.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 “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 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 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高考真题】2022年6月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浙江卷)
  • 8. 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 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 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
  • 9. 下列对《198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情况统计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国家或地区

    人口

    /百万人

    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亿美元)

    美国

    228

    11360

    25900

    苏联

    265

    4550

    12050

    日本

    117

    9890

    11570

    欧洲共同体

    317

    29070

    法国

    54

    11730

    6330

    联邦德国

    61

    13590

    8280

    英国

    56

    7920

    4430

    意大利

    57

    6480

    3690

    中国

    980

    450

    4410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C: 美苏争霸中苏联始终处于守势的经济根源
    D: 欧洲已经具备了完全摆脱美苏威胁的实力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 10. 1961年,英国麦克米伦政府正式向六国提出加入西欧一体化组织的申请,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与美国关系过于紧密,也不愿意共同体吸收一个足以同法国争夺领导权的国家,于是否决了英国的申请。由此可推知(   )

    ①欧洲一体化带有政治上的目的

    ②英国国力衰落不得不跟随法德

    ③法国试图借西欧一体化组织支配欧洲

    ④欧洲的经济合作已见成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5月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