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苏联模式,别名“斯大林模式”,即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下对“苏联模式”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③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④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1955年3月,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农庄农场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   )
    A: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B: 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
    C: 扩大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D: 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陕西省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二模试卷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必将来临的看法,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竞赛中超过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致性;加紧渗透亚非拉地区,主张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赫鲁晓夫强调,苏美关系对国际局势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为此积极创造两国直接接触的机会,极力推崇首脑外交,在裁军和核禁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姿态,在战后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也对美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时还竭力促进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摘编自陆丕朝《论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出台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
  • 4. 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主要大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各国经济发展。下表为大危机前后主要国家GDP对照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当时(   )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2513.48

    1941.93

    8433.34

    2622.84

    1282.16

    2383.92

    1938年

    2976.19

    1874.02

    7999.57

    3423.51

    1769.57

    4052.20

    A: 两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 多边贸易成为国际时尚
    C: 计划经济体制显示活力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弱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
  • 5. 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为2%,“二五”期间为8%,“三五”期间为13.2%。1933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23%,此后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景气。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 压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C: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德州实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重庆市凤鸣山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有学者指出:1957年苏联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B: 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经济改革
    C: 力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普通班)
  • 8. 1959—1965年苏共国民经济七年发展规划规定,1959-1963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应为8%,而实际上前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农业
    B: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 推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目录(部分)

     

    从材料中提炼一种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概括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二高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高考总复习摸底测试卷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温故知新”。普通的解释,就是一面来温故,一面去知新;温故是一事,知新又是一事。但这句话要应用在史学上,便是一件事。温故是知新的手 段,知新是温故的目的。改作历史,重新整理历史的材料,都是温故的工夫。在这温的工作中,自然可以得到许多的新知。我们还可以把这句倒装过来说,“知新温故”这就是说拿我们日新月异所进步的知识,去重作历史。“故”的是事实,“新”的是知识。人们对于实在 的事实的认识,终不能完全,所以要不断的温;人们对于事实的认识,是一天一天的进步, 所以以此去不断的温故的事实,亦必不断的有些新见解涌现出来。这样子我们认识了这永续生存的历史。

    ——摘编自李守常《史学要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安庆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