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要提高35%,集体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40%;到1955年计划完成时,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收入了增加了39%,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这实际反映出(   )
    A: 五年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B: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C: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D: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卷
  • 2.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
    A: 是对斯大林体制原封不动的维护
    B: 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C: 根本上破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 3. 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而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这说明该改革(   )
    A: 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改变
    B: 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
    C: 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会做经济工作。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B组习题
  • 5. 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这种现象表明苏联(   )
    A: 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
    B: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 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
    D: 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B组习题
  • 6. “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是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五年计划的实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A组习题
  • 7. 1933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了首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体系”。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B: 苏联模式已经得以确立
    C: 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D: 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A组习题
  • 8. 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 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 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gb】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检测卷: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

    ——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
    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gb】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检测卷: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10. 关于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 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C: 南斯拉夫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D: 东欧各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发生了剧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东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