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城市缺乏阳光、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即使较为富有的阶层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乏最起码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往往年纪轻轻就被夺去了生命。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带来的却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空前恶化。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材料二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