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指出材料中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下表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美国1787年宪法  

    没有真正体现天赋人权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和虚伪性  

    一五计划  

    片面发展重工业,为后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光荣革命  

    很不彻底的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王仍掌握了行政大权,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2.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传》  

    材料二   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阎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三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的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3.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和31个不到4000人口的选区共取消143个议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新兴工业城市选区,获得65个议席;北方郡选区,获得65个议席;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获得13个议席。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从三个角度论述,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三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5.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既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而后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而后又通过革命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政治民主化。  

    ——摘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  

    ——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以18-20世纪的史实加以论证。

    依据材料二,指出17—18世纪,英、美两国在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有哪些政体的首创?列举两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威胁到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事件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有人认为它是现代化的开端;有人认为它阻碍了现代化进程。你对此持哪种观点?并请你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经济影响、思想影响或结局等角度,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6.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

    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7. 宪政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的部分内容(表5)        

    第一条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第二条修正案  

    纪律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须;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第三条修正案  

    任何兵士,在和平时期,未得屋主的许可,不得居住民房。  

    第四条修正案  

    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财物的安全,不受无理之搜索和拘捕的权利……  

    第五条修正案  

    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  

    表5

    ——据《美国历史文献选集》整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和制定该法案的主要原因。与美国《权利法案》相比,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主张集合了中外哪些精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8. 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往往受到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的水平、乃至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  

    请回答:  

    美国是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面临的问题的?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9. 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的原因?

    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10.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