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 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

    A: 封建地主阶级
    B: 战国的“平民”
    C: 奴隶主贵族
    D: 西周的“国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2. 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

    A: 刑法严酷,宗法制瓦解
    B: 宗法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C: 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D: 法律上出现公开的不平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3. 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 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 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 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 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历史试卷
  • 4.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偷(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而季氏只能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季氏越级夺权 
    B: 分封建趋于崩溃
    C: 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统治地位
    D: 诸侯势力强大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商南县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5.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等两校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6.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 7.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 8. 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浙江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 9.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初实行了(    )

    A: 察举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推恩令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黑龙江大庆市三中高三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