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这一制度,错误的是

    A: 贵族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B: 受封的主要是同姓亲族
    C: 这里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 ”
    D: 受封的贵族要服从上级贵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走向大一统,并维护王朝的统一。主要是因为它

    A: 维护贵族特权
    B: 嫡长子继承制
    C: 被历代王朝继承
    D: 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这体现了西周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是(  )

    A: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 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C: 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D: 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盛行占卜,凡事大自祭祀、征伐,小至疾病、生育,无一不求神问卜。卜官将占卜的过程和内容事项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因为()

    A: 占卜的结果大多应验
    B: 占卜的卜官兼职史官,有记载历史的职责
    C: 占卜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
    D: 占卜用的文字已经比较成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强调血缘纽带
    B: 重视尊卑贵贱
    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6.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2019年4月历史选考真题试卷
  • 7.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不完整,已组卷)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
  • 8. 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 打击贵族势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9. 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一中等学校2019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 10. 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保证了民主决策
    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 防止了官员腐败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