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政权的稳定,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

    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保证民主防止袁世凯专权的?
    依据材料四,建国初期依据宪法确立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新时期以来为进一步健全民主政治,有何重大的发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一位美国史学家曾评论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这位美国史学家所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系指(    )
    A: 王位世袭制确立
    B: 分封制的实施
    C: 宗法制的创立
    D: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4.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5.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决策失误
    C: 限制专制皇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战国时代,齐鲁两国的儒生有套“封禅”学说,到泰山山顶上祭祀上帝叫作“封”,在泰山下小山祭祀叫作“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礼,成为儒家封禅学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其目的在于(    )
    A: 表达对中原各种传统文化的尊重
    B: 促进儒家与法家两派的融合
    C: 通过皇权与天命的结合稳固统治
    D: 以迷信思想弥补法家的缺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 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 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 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
    A: 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 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 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9.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理解错误的是(    )
    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C: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