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2.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

    A: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 建立君主专制
    D: 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3. 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确保皇帝绝对独裁
    C: 保证了民主决策
    D: 一定程度防止了官员腐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4.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5. 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C: 宰相权力的加强
    D: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8. 对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制度是汉朝时期针对国情的独创
    B: 该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
    C: 该制度的出现曾有利于地方的发展
    D: 汉景帝采取推恩令收回了封国土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9. 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    )

    A: 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
    B: 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 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
    D: 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10.

      国家安全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振兴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道路和桥梁,同其他古代社会修建的道路一样,也刺激了经济的一体化:尽管最初建设时考虑的是军事用途,但是之后,这些路桥却成为内部商业交流的通衢。

    公路连接了罗马帝国的各个部分。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一直延伸到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以深入撒哈拉沙漠。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也新建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14﹣17世纪初,结伴航行成为保护英国海上贸易商船安全的主要办法。其基本情形为:商船对自己进行武装,而后结伴出航,英国官方担当了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官方开始在需要时向商船提供军舰护航,以加大对海上贸易商船的保护力度。随着英国海外贸易和商船数量的不断增加,护航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愈加严重,同时法俄贸易攻击意图愈加明显,19世纪80、90年代,英国放弃了对海上贸易提供直接保护的政策,确立了海军封锁攻击政策,即在战争开始之时,采取及时封锁敌方海军军港和主动攻击敌方据点、海上贸易商船等行动,以控制和吸引敌方海军力量,从而达到保护海上贸易的效果。

    ──摘编自《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材料四

    晚清时期

    洋务派为了改变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把“制器”作为“自强”之本抓紧实施。1895年袁世凯、张之洞分别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成为新式练兵的肇始。清廷于1901年9月发布上谕“著各省将军督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蒋介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治军思想。1938年初,国民党提出“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蒋介石还先后开办了“将校研究班”、军官训练团等研讨班,并亲自到这些研讨班讲授有关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

    解放军除了陆军,还建立了空军、海军、防空军、公安军等军种,中共中央将国防工业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之一,1955年,毛泽东把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提上了国防现代化的日程。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秦朝驰道和罗马帝国大道的共同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结合所学,请任选一个演变阶段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近现代各阶段国防军队建设的重点。

    ②请从“国防军队建设与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与材料四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