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 2. 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 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 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浙江温州五所重点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 3. 长期以来,传统中国是专制国家这个说法作为不证自明的论断被大多数人接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在其文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中对“专制”说的产生、传播过程进行了考察,重新思考自近代以来流行中国的“专制”说。

    材料: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自秦代以来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中学教科书就已形成的“常识”。这个“常识”清末就开始在国内传播,初步形成于民国时期。1904-1906年分三册出版的夏曾佑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秦以后的很多问题,都使用了“专制”或“专制政体”的说法。此后,不少历史教科书都有类似的表述。新旧历史学家、社会史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间经历二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的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说是“公认”一点也不错。当时唯一持不同看法,且站出来唱反调的是钱穆,认为称中国传统政治为“专制”是“自鄙”,在他看来,中国的政权属于“信托政权”,后来还提出其他不同的说法,如“士人政府”,甚至“民主政体”等,不过,钱穆的说法一出,就遭到来自不同阵营的萧公权、胡绳的批驳。

        “专制政体”(despotism)概念是西方政治学上一个对政体进行分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这个概念为近代中国推翻清朝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现在之所以要回过头去进行“知识考古”,挖一挖这个概念生产、传播的过程,是因为这个概念以及秦代以来是专制政体的论断已经成为学界研究不证自明的前提,也是广大国民评判历史的一把不言而喻的重要标尺。这是它带来的最大危害。

        有一故事,略可见“专制说”的影响,也可说是危害。钱穆《师友杂忆》中回忆说: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在北大历史学系教书,想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系主任不同意,“大意谓中国秦以下政治,只是君主专制。今改民国,以前政治制度可勿再究”,钱穆反复争取,才获准开设。

        发现其中问题多多,最关键的是当时接受这一论断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思考与研究,出于革命的需要,如获至宝,当作公理而接受下来的,而在西方这一说法的产生,也不是什么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到的结论。是先有结论,后找材料,论证的程序上存在问题。

    (节选自腾讯网2016年5月30日《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国家吗》)

    请回答:

    分析了“专制”概念与论断的来龙去脉后,对此,你觉得我们应该秉承什么态度去看待“专制”这个论断?如何理解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专制”说是一种“自我东方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浙江温州五所重点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泰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津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申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5. 汉代皇帝秘书处有六尚:尚衣、尚事、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秘书处有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尉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十三曹。由此可见(    )

    A: 汉代中央官僚体制成熟
    B: 秦汉以后皇权专制趋势
    C: 相权已凌驾于皇权之上
    D: 当时国家事权在宰相府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斯(约前284年一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今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一一摘编自尚景熙《李斯评传》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历史贡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李斯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7. 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

    A: 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B: 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C: 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D: 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8.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9. 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

    A: 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 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 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 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1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第七中学2017年普通高考模拟测试文综合(历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