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

    A: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中央集权制形成
    B: 神权与王权结合
    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 王位世袭制确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10月调研检测历史试卷
  • 3.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其中“最有生气的成分”是指:(  )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度
    D: 军功爵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10月调研检测历史试卷
  • 4.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个特点(  )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5.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 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6.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A: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D: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9. 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设闽中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 闽中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 福建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10.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